导语 :从互联网诞生到现在,安全就一直是个引人瞩目的话题。但现状是,只有发生了“真金白银”的损失,企业才会想起事后补救。因此,通过技术和数据手段,在危机发生之前识别并解决业务中的各类风险,才是信息安全管理之道。
 
    (岂安科技马云、猫七)春运前夕,小王紧张地守在屏幕前,提前登陆好12306,点击查询,看到票,立马下单,然而票已经没了。“放票那几天,每天守着12306,每次刚看到票瞬间就没了。票到底去哪了?”小王百思不得其解。
 
    微信刷得正酣,突然跳出一条催收短信让小王虎躯一震:“您在XXX的借款已涉嫌恶意拖欠,您的案子将移交我司司法部通过有关法律途径追究相关法律责任……”从未在网贷平台借款,却陷入被催收漩涡中。这究竟是谁搞的鬼?
 
    一元秒杀iphone,从来都抢不到……
    手机被盗,骗子短信接踵而至……
 
    凡此种种,仅仅是网络黑产的冰山一角。实际上,黑灰色互联网行业已经形成了一条巨大的产业链,网络黑产链条呈现分工明确、组织严密的特点,初步估计,中国“网络黑产”从业人员已经超过160万,市场规模达到千亿级别。
 
 
    互联网安全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从互联网诞生到现在,安全就一直引人瞩目。以前,企业注意力更多放在传统安全领域,如黑客、漏洞等。但当下的互联网安全不再是传统PC互联网时代所说的安全了,业务安全逐渐成为更值得关注的重点。不保障业务安全,流失信息和财富就会成为常态。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上海岂安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岂安科技”)推出了互联网业务安全分析系统。
 
    目前市场上为企业提供业务安全分析的以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模式为主,而岂安科技采用了SaaS+本地化的解决方案。相较于SaaS模式,本地化的解决方案解决了用户数据外泄的问题。
 
    区分互联网世界“好人”和“坏人”
 
    当前,网络诈骗已经成为新的犯罪方法。Aberdeen Group在近期发布了以北美几百家公司数据为样本的爬虫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网站流量中的真人访问仅为总流量的54.4%,剩余的流量由27%的好爬虫和18.6%的恶意爬虫构成。最近BAE Systems调查显示,85%的企业认为他们为可能面临的网络攻击做好了防御准备。实际情况是,在过去半年内,这些企业中有40%都遭到了攻击,平均损失超过50万美元。一系列的数据表明,在互联网上分辨“诈骗用户”至关重要。
 
    互联网世界如真实世界,也有“好人”和“坏人”。而岂安科技的出现,就是帮助用户判断互联网上的“好人”和“坏人”,从而过滤“诈骗用户”。
 
 
    识别方法并不高深莫测,主要用过“用户画像”的方式来完成。每个人在上网时习惯也不尽相同,经常浏览的文章、图片、网站点击的顺序等信息,足以形成用户的基础画像,用风控系统的语言来描述即“正常用户”。
 
    举例来说,公司小王要去茶水间拿西瓜吃,正常情况下小王从座位走到茶水间需要40步,但某天监控系统发现他只用1步就走到了,显然不合常理。如果小王利用这个漏洞频繁拿西瓜,就会使办公室其他同事就无法享受这个福利。对应成互联网语言,即风控系统认为小王是一个异常用户,因为他的行为不符合正常逻辑,而他的操作可能会给企业或平台造成巨大影响。
 
    岂安科技就是这样通过海量数据采集,再进行后台大规模数据运算,分析出该用户的行为模式。如此,只要符合该用户行为模式行为即为用户本人,反之则需要谨慎判断用户身份、来意和企图。
 
    反欺诈急需事前预防
 
    互联网发展至今,一些在互联网上利用网络欺诈、盗取等非法手段,获取利益的“黑色产业”在阴影中不断滋生。网络爬虫、羊毛党、刷单等现象逐渐形成了黑色产业链,这条蚕食互联网资本的“吸血虫”,成为互联网时代创业者们创业成功的巨大阻碍。如有些电商企业网站上的数据任由竞争对手爬取,直到爬虫太多使网站宕机,才会处理;又如P2P理财企业,会以某几款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或者现金红包来拉新,但这些理财产品和红包经常会被少数人用作弊手段抢走,业内称“薅羊毛”……如果企业的运营和安全团队不够细心,则很难发现此类问题。
 
    用户数据流失到竞争对手手中,无疑会对企业造成巨大打击。但是,互联网企业应对用户隐私数据的防御措施和自我保护意识都仍然较弱,导致企业通常在财富流失后,才想到解决“坏人”的问题。
 
    而厂商安全意识不够高,的确有历史原因。互联网是个新兴的行业,很多厂商进入行业不久,在没吃到安全方面的苦头之前,并不太愿意花太多预算到业务安全上。当然,当企业遭遇了“薅羊毛”、“被撞库”这样的安全问题之后,自然会对业务安全重视起来。
 
    岂安科技的解决方案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提供业务安全解决方案,还能帮助客户认清自己需求。
 
    岂安科技在切入这一市场时,把风险划分为三个阶段去控制,分别是风险事前、事中和事后。
 
    风险事前(一般是在用户支付行为前)主要由Red.Q业务风险情报云来辅助判断。多数情况下恶意用户会使用隐藏IP地址和虚假手机号码来完成注册登录、下单等行为,通过对用户的IP地址、手机号码等信息的比对,可以有效发现未知风险。
 
    风险事中则主要由Warden系统(业务风险实时检测系统)完成。通过采集用户在网站或APP上的行为信息来判断是否是恶意用户,并且这一系统部署在公司本地保障其敏感数据安全性。业务风险分析平台 Warden 在设计上的思路就很超前,采用了以网络流量旁路镜像作为最前端输入,然后加工成业务日志这种无埋点的数据采集模式。
 
    简单来说,Red.Q与Warden之关系如同电影《速度与激情》中的天眼系统,Red.Q负责提供情报和前科证据,而Warden负责抓犯罪证据,重点在一个抓字。
 
 
    风险事后承载数据回放、模型迭代等功能。
 
    而在这三个阶段中,风险事前可以将危险扼杀在摇篮里,尤为重要。
 
    业务安全任重道远
 
    目前互联网营销推广活动争取一个新用户的花费高达50元。很多情况下,几万、几十万的推广预算投入市场,大部分被羊毛党夺取。这样就导致不仅活动的目的没有达到,还产生大量垃圾、虚假用户给产品带来负担,也将严重影响真实用户的使用体验。各大企业营销推广上烧的钱,养肥了月入过万的“羊毛党”。然而,刷单、羊毛党只是业务诈欺的冰山一角,企业面临的网站爬虫导致网站宕机,扫号撞库导致账号盗用,商业敏感信息泄露等业务风险,更应该引起重视。
 
    岂安科技目前的企业用户主要为泛电商、互联网金融公司和互动娱乐公司的大中型企业。而这些客户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为了让自己的风控做得更好,运用岂安科技产品提高风险可视化的能力和发现问题的响应速度;另一种是基于团队对整个黑色产业链的了解,运用岂安科技产品找到一些突发性问题的矛盾点。截至目前,岂安科技提供的产品累积处理异常数据已超过3亿条。
 
    作为高性价比产品,岂安科技平均可以帮助每家客户每个月省下70到90万的信息安全维护费用,每年可以可以节省一千万。能够节省开支的互联网安全维护产品,新兴企业自然更容易接受。
 
    从长远看,互联网依然很脆弱,需要更强大的安全防护措施,巨头们大力投入安全业务策略各不相同,却不约而同反映了业务安全将是未来的重点。企业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容灾备灾能力,在攻防对抗激烈的互联网江湖里,只有不断进步,方能快人一步。
 暴雷的消息似乎又多了起来。
 
       网投网研究院在上一篇文章《国资系平台还能不能投》引用了网贷天眼统计的数据:8月初以来,有差不多14家平台“突然死亡”。其中有主动清盘的,有疑似卷款跑路的,也有至今都不明原因的。最近几天则频繁爆出银行存管系平台暴雷,这个行业到底怎么了?
 
       其实投资人完全不必大惊小怪。且不说这些所谓的“雷声”比起2015年已经小得多,网贷在中国刚刚走过10来年,也是到了该捋一捋的时候了。
 
       在目前这种背景下,所以的“暴雷”,其原因并不能一概而论。当然,也有卷款跑路的,但比例小得多;更多的平台“出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迫于监管政策的压力,主动退出或者转型;另外一方面,任何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都会存在风险,譬如资金周转出问题了,或者企业战略出问题了,更何况中国的网贷并没有多少积累,也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
 
       站在这个出发点去看待目前所出现的问题,才能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所以大家完全不必再一次地对网贷失去信心,毕竟在当下,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投资网贷收益更高、门槛更低、灵活性更强,不失为一种选择。
 
       但问题还是来了,这行业三天打雷两天下雨的,如何叫人安心?我们到底该怎么选?
 
       这是个终极问题。在上一篇《国资系平台还能不能投》中,网投网研究院只是回答了目前大家比较关心的一个小问题,但到底什么样的平台才值得投,恐怕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展开。今天,网投网研究院只谈其中的一个标准:老平台更值得信赖。
 
       老平台是经历过充分考验的。2015年以来,行业问题频繁,但监管也不断深入和完善。随之而来的,是网贷平台根据政策要求,针对不合规不合理的环节进行不断调整,由此导致平台需要对自身的交易模式、业务模式、风控模型乃至其它边边角角进行不断地评估、改进乃至是颠覆,由此带来的可能是平台盈利模式的改变,运营成本的上升或者用户的流失,这并非是所有网贷平台都能承受的。
 
       网投网研究院在前文中提到,一些平台所谓的“暴雷”其实是处于合规调整的压力主动转型或者放弃的结果。那么反观之,能在这样一波自我调整自我颠覆的大潮中存留下来的平台,可谓是历经风雨,洗尽铅华,其合规性、运营模式的合理性以及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都是相对可靠的。
 
       如何定义老平台?我们不妨把2015年作为一个分水岭,这是因为从2015年开始,国家层面对网贷的定位、功能、发展方向以及监管都逐步有了清晰的轮廓。这一年也是中国网贷行业兴起以来暴露问题最多的一年。2015年往后,对照监管的要求,平台基本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是调整还是退出。
 
       所以,在选择老平台时,以2015年以前上线但至今仍在平稳运营的平台为宜。
 
       当然,除此之外,尽管最近也频繁抛出银行存管系平台出问题的消息,但是否上线了银行资金存管仍然是需要考虑的重点因素。银行存管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平台挪用投资人资金的风险,但从合规和隔离风险的角度来看,却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需要重点强调的是,银行资金存管应以是否真正上线为标准,而不是是否和银行签订了所谓的合作协议。
 
       看背景也是有必要的。在几大派系中,国资系和银行系应该优于上市系和风投系,这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当然,其中需要警惕的是,平台的国资、银行血统是否纯正。民营系的平台不是不能投,但需要重点考察其风控模型和业务逻辑,其中逻辑较为清晰、模式较为成熟的产品更值得信赖,譬如汽车金融、消费金融等。
 
       最后需要提出的是,广告多、体验好的平台确实能从心理上给予投资人更多的信任感,但就投资理财这件事本身而言,真的需要“看疗效而不是看广告”。从企业运营的角度来看,过度包装、过多的广告投入也有可能使企业的运营失去平衡,从而引发财务风险。毕竟,真的能赚钱的平台并不多,这样一来,动辄千万级的营销投入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有了以上几个标准,相信如何作出合理的判断应该不是难事。
 
       投资理财这事儿,不能轻信、盲目、大意,最难的,则是如何时刻保持理智和冷静。
 暴雷的消息似乎又多了起来。
 
       网投网研究院在上一篇文章《国资系平台还能不能投》引用了网贷天眼统计的数据:8月初以来,有差不多14家平台“突然死亡”。其中有主动清盘的,有疑似卷款跑路的,也有至今都不明原因的。最近几天则频繁爆出银行存管系平台暴雷,这个行业到底怎么了?
 
       其实投资人完全不必大惊小怪。且不说这些所谓的“雷声”比起2015年已经小得多,网贷在中国刚刚走过10来年,也是到了该捋一捋的时候了。
 
       在目前这种背景下,所以的“暴雷”,其原因并不能一概而论。当然,也有卷款跑路的,但比例小得多;更多的平台“出问题”,一方面是因为迫于监管政策的压力,主动退出或者转型;另外一方面,任何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都会存在风险,譬如资金周转出问题了,或者企业战略出问题了,更何况中国的网贷并没有多少积累,也没有多少经验可以借鉴。
 
       站在这个出发点去看待目前所出现的问题,才能得出较为合理的结论。所以大家完全不必再一次地对网贷失去信心,毕竟在当下,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投资网贷收益更高、门槛更低、灵活性更强,不失为一种选择。
 
       但问题还是来了,这行业三天打雷两天下雨的,如何叫人安心?我们到底该怎么选?
 
       这是个终极问题。在上一篇《国资系平台还能不能投》中,网投网研究院只是回答了目前大家比较关心的一个小问题,但到底什么样的平台才值得投,恐怕篇幅有限,无法一一展开。今天,网投网研究院只谈其中的一个标准:老平台更值得信赖。
 
       老平台是经历过充分考验的。2015年以来,行业问题频繁,但监管也不断深入和完善。随之而来的,是网贷平台根据政策要求,针对不合规不合理的环节进行不断调整,由此导致平台需要对自身的交易模式、业务模式、风控模型乃至其它边边角角进行不断地评估、改进乃至是颠覆,由此带来的可能是平台盈利模式的改变,运营成本的上升或者用户的流失,这并非是所有网贷平台都能承受的。
 
       网投网研究院在前文中提到,一些平台所谓的“暴雷”其实是处于合规调整的压力主动转型或者放弃的结果。那么反观之,能在这样一波自我调整自我颠覆的大潮中存留下来的平台,可谓是历经风雨,洗尽铅华,其合规性、运营模式的合理性以及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都是相对可靠的。
 
       如何定义老平台?我们不妨把2015年作为一个分水岭,这是因为从2015年开始,国家层面对网贷的定位、功能、发展方向以及监管都逐步有了清晰的轮廓。这一年也是中国网贷行业兴起以来暴露问题最多的一年。2015年往后,对照监管的要求,平台基本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是调整还是退出。
 
       所以,在选择老平台时,以2015年以前上线但至今仍在平稳运营的平台为宜。
 
       当然,除此之外,尽管最近也频繁抛出银行存管系平台出问题的消息,但是否上线了银行资金存管仍然是需要考虑的重点因素。银行存管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平台挪用投资人资金的风险,但从合规和隔离风险的角度来看,却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需要重点强调的是,银行资金存管应以是否真正上线为标准,而不是是否和银行签订了所谓的合作协议。
 
       看背景也是有必要的。在几大派系中,国资系和银行系应该优于上市系和风投系,这是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当然,其中需要警惕的是,平台的国资、银行血统是否纯正。民营系的平台不是不能投,但需要重点考察其风控模型和业务逻辑,其中逻辑较为清晰、模式较为成熟的产品更值得信赖,譬如汽车金融、消费金融等。
 
       最后需要提出的是,广告多、体验好的平台确实能从心理上给予投资人更多的信任感,但就投资理财这件事本身而言,真的需要“看疗效而不是看广告”。从企业运营的角度来看,过度包装、过多的广告投入也有可能使企业的运营失去平衡,从而引发财务风险。毕竟,真的能赚钱的平台并不多,这样一来,动辄千万级的营销投入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有了以上几个标准,相信如何作出合理的判断应该不是难事。
 
       投资理财这事儿,不能轻信、盲目、大意,最难的,则是如何时刻保持理智和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