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所有人!央行重磅新规今起实施,银行代收“乱扣费”终结,多家已提前调整

  防范银行代收业务“乱扣费”的新规即将落地实施。

  4月26日起,央行规范代收业务新规将正式实施,各类因代收业务不规范导致的“乱扣费”行为迎来严控。在此背景下,包括交通银行(4.930,0.00, 0.00%)、招商银行(52.970, -0.33, -0.62%)、平安银行(23.280,-0.01, -0.04%)等多家银行,此前已对代收、代扣业务发布优化调整公告。

  “包括水电煤气费等业务的银行代扣,信用卡自动还款,村社集体分红,村委薪酬发放,村幼儿园交学费,委托银行发起代收等都属于代收代付业务的范畴。”一位华南地区农商行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介绍,银行作为第三方机构开展这类代收业务所获得的手续费用,都计入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

  “中长期看,代收业务规范开展,有助于防范机构面临的潜在风险、稳健经营,有利于代收业务健康发展。” 光大银行(3.890, 0.00, 0.00%)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指出,央行新规发布就是要防范风险,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

  银行代收业务新规落地

  2020年10月26日,央行发布《关于规范代收业务的通知》(下称《通知》),并同时表示“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六个月后施行”。也就是说,今年4月26日起,针对银行代收业务的新规将正式实施。

  央行去年发布上述《通知》时表示,银行、支付机构和清算机构应当对照通知要求对存量代收业务进行梳理,制定整改方案并报告央行或其分支机构同意后执行。

  央行在《通知》中明确了代收业务定义:是指经付款人同意,收款人委托代收机构按照约定的频率、额度等条件,从付款人开户机构扣划付款人账户资金给收款人,且付款人开户机构不再与付款人逐笔进行交易确认的支付业务。

  具体来看,代收业务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应用较为广泛。例如,银行客户与自来水、电力、燃气、有线电视等公司签订服务协议后,公司每月按期自动从银行客户账户扣费;信用卡持卡人与银行签订自动还款协议后,银行每月从持卡人指定的账户划转资金偿还信用卡;客户购买保险时,与保险公司约定每月自动从客户账户扣收保费等。

  央行在《通知》中明确,符合代收业务的适用场景包括,便民服务缴费、政府服务税费缴纳、公益捐款、通讯服务费缴纳、信用卡还款、保险费用缴纳、银行账户充值、资金归集、小额便民费用缴纳、跨机构业务等等。

  华南某农商行人士对券商中国记者介绍,银行作为第三方机构开展这类代收业务所获得的手续费用,作为银行的中间业务利润。

  多家银行已调整代收业务

  央行针对代收业务的新规正式施行之际,交通银行、平安银行、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已陆续参照新规执行,调整优化代收、代扣业务。

  交行公告称,自4月17日起,交行将执行人民银行规范代收业务新规,统一按照规范要求向客户提供代收代扣服务。包括通过交易渠道提醒、短信等方式通知客户发生的代扣信息,并根据客户的签约信息提示通过交行或收款方渠道补充完善代扣协议。该公告分为付款人相关事宜、收款人相关事宜两大部分。

  交行工作人员对券商中国记者表示,如已签订代收代扣协议,但近期收到交行通知要求重新签协议或补充协议信息的,需按照通知内容以及通知中告知的方式进行协议更新。“如跨行代扣业务、保险缴费等,若不及时更新协议,交行将会停止代扣,客户可通过手机银行APP或营业网点更新协议”,交行工作人员表示。

  目前,招商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5.320, 0.01, 0.19%)也分别就信用卡业务发布代收业务规则,发布相应的优化调整公告。

  招商银行称,应央行新规要求,该行计划对信用卡代收业务进行升级维护:自2021年4月20日起,该行信用卡持卡人(付款人),在使用该行信用卡作为付款账户进行代收业务付款时,需事先或在业务办理过程中与该行(付款账户开户机构)、代收机构、商户(收款人)之间签订代收业务协议。如客户未能及时完成代收协议签约,其信用卡代收付款将会失败。

  此前,中信银行信用卡也发布了关于优化代收服务的公告,对办理代收服务(涉及费用缴纳、公益捐款、账户充值、信用卡还款等)的客户,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及协议约定提供代收服务,及发送办理业务通知。

  打击乱收费、乱扣款行为

  对于为何要对代收业务进行规范,央行曾在《通知》征求意见稿发布时对相关问题进行说明。

  央行指出,相较于其他需付款人对交易逐笔确认的支付业务而言,代收交易验证强度较弱,易造成付款人的资金风险。特别是近年来代收业务呈快速发展趋势,由于业务开展不规范导致的资金损失风险事件逐渐暴露。

  央行也曾发布两个风险案例:例如,某罗姓客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储蓄账户被人以1分钟1万元的频率在10分钟内扣走近8万元。经开户银行查询,某公司通过某支付机构的批量代收接口将资金从罗姓客户储蓄账户扣走,但该客户并未与此公司、储蓄账户开户银行签署任何协议。

  另一案例显示,某李姓客户在出国4个月期间,随身携带的银行卡陆续发生单笔5万元的扣款交易,共被扣走200万元。经查,该客户曾在某平台购买理财产品,产品赎回后,该平台以李姓客户名义伪造代收业务授权协议,将其资金通过代收通道扣划至某公司。

 

  周茂华表示,“对银行来说,新规实施,短期部分银行面临业务整改、业务流程完善,《通知》也明确了代收业务适用场景范围,部分机构的不合规代收业务将面临压缩。但中长期看,代收业务规范开展,有助于防范机构面临一些潜在风险、稳健经营,有利于代收业务健康发展。”

  文丨西部菌

  南京都市圈规划在全国率先获批之后,都市圈建设进入提速阶段。日前,又有两大万亿GDP城市有了新动作。

  4月21日,广佛全域同城化联席会议在广州举行,这次会议透露了一个重要的细节:

  接下来广佛两地将探索建立统一的规划委员会,实现规划统一编制、统一实施,探索推进土地、人口等统一管理。

  相较于基础设施的贯通,土地、人口层面的同城化,是都市圈建设的最难点,而广州佛山开启先行探索模式,标志着一个全新的阶段来临。

  01

  探索推进土地、人口等统一管理,其实不是最新提法,此前公布的未来五年的规划纲要草案就已经提到:

  鼓励有条件的都市圈建立统一的规划委员会,实现规划统一编制、统一实施,探索推进土地、人口等统一管理。

  目前,全国的都市圈数量超过30个,而近两年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点名的都市圈,也有南京、西安、福州、成都四个,它们都是都市圈建设的典范。

  其中像南京都市圈,2000年便提出了设想,发展规划在全国也是最先获批。但在土地、人口统一管理层面,有条件并且迈出第一步的,还是广佛都市圈。

  来源:网络

  对比而言,发展更为成熟的广佛都市圈,的确有先行先试的最佳资格。首先,广州和佛山的中心城区直线距离只有20公里,接壤地段长达197公里,同城化的天然条件良好。

  其次,广州和佛山从2009年开始推动同城,2010年,首条跨市地铁广佛线开通,一路发展到今天,同城化的基础已经相当牢固,并进入了“全域同城化”的新阶段。

  数据显示,广佛线的日均客流达54万人次,广佛跨城日出行量超过163万人次,且未来已规划轨道通道30条,轨道上的都市圈逐渐成型,具备向土地、人口同城化迈进的现实条件。

  土地、人口的统一管理,意味着两大城市真正融为一体,一个超级城市呼之欲出。这个超级城市的体型有多庞大呢?

  2020年广州的GDP为25019.11亿元,佛山为10816.47亿元;人口方面,2019年年末广州为1530.59万人,佛山为815.86万人。

  合体之后的广佛GDP达3.5万亿,人口超2300万人,接近北京、上海的规模。

  就在这两天,刚刚步入GDP万亿俱乐部的佛山,喊出了冲刺两万亿的目标。佛山能有如此野心,都市圈的加持,无疑是重要的因素。

  02

  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从2018年的“稳步开展都市圈建设”到2020年的“大力推进都市圈同城化建设”,再到今年的“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措辞的变化,基本体现了都市圈建设的进度和阶段。

  但尽管都市圈建设明显提速,就建设成果而言,目前各大都市圈的一体化、同城化,更多是硬件或者说基础设施层面的打通。

  在基础设施之外,都市圈内部的隐形门槛,仍然是比较多的。

  比如土地、人口这两个资源要素,还很难做到统一管理和配置。另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同样是分割状态。

  比如在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中,涉及到人口管理问题,规划提到:

  完善南京积分落户制度,逐步将就业居住年限作为积分的主要依据,推动长期工作生活的人口便捷落户;

  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迁移政策,探索实施南京都市圈内城乡居民户口通迁制度。

  目前,开放落户是大势所趋,但很多都市圈的中心城市,是城区常住人口超300万人的Ⅰ型大城市或者特大城市,不处在零门槛落户的序列,在人口管理上要彻底打通,难度相当大。

  来源:网络

  如上,最先吃螃蟹的南京都市圈,在人口迁移上,也不是完全自由的,至少积分落户还将维持一段时间。这意味着和户籍牢牢绑定的公共服务,短期内很难做到同城化。

  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难度要远远高于基础设施的同城化,其中的原因不难理解。

  因为对任何一座城市来说,土地和人口都是最最基础性的资源要素,它事关城市未来的发展规划,更关系到钱袋子。

  比如土地对应着土地财政,人口对应着城建规模和公共服务的成本,这些要素城市之间都是相对独立的,资源统一管理和配置的难度可想而知。

  正因此,广佛二城迈出第一步,在土地、人口的统一管理上先行先试,可以说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意味着都市圈建设开始朝着最难啃的“硬骨头”突围了。

  而一旦继交通基础设施、公积金等公共服务之后,土地、人口的全域同城化成为现实,都市圈才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圈”。

  03

  土地、人口同城化的新阶段开启后,城市的人口规模增长,可能会再次刷新我们的想象。

  事实上,在各地的统计公报中,主流的统计口径虽然是常住人口、户籍人口,但其实一些城市的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要远远高于常住人口。

  比如广州此前曾公开透露,实际管理服务人口已经超过2200万人,远高于常住人口的1530.59万人;深圳透露的数据,也是超过2200万人。南京公布的2019年“实有人口”则为1031.22万人。

  都市圈内部的人口总量,不会因为同城化而提高,不过对极具虹吸能力的中心城市来说,人口管理口径的打通,流动壁垒的消除,意味着城市的实际人口会迎来大幅度“扩容”。

  这将产生哪些影响?

  2020年下发的重要文件提到,要“推动公共资源由按城市行政等级配置向按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配置转变”。

  在公共资源逐步转向按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配置的背景下,大城市可以依托都市圈,依照更宽的人口统计口径去要资源。

  来源:网络

  西部菌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强调未来人口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也是基于这一背景。不管是拉动消费,还是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格,人口同城化对大城市将是重要加持。

  因此,最近几年,各大城市对于都市圈建设相当热衷。广佛肇、深莞惠都市圈,西部的像覆盖成德眉资的成都都市圈等,都是快马加鞭地在进行同城化建设。

  随着土地、人口的统一管理,全国的人口进一步向都市圈集中,将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

  当然,有虹吸就有流失。就在前几天,有媒体对26个城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进行了梳理,数据显示沈阳、抚顺、泰州、扬州、镇江、常州、无锡和威海8城市进入负增长局面。

  未来,人口将更稀缺更值钱。而都市圈建设的加速,尤其是人口同城化的来临,将加剧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分化。

  不过要提醒的是,土地、人口不等于为楼市开闸。在房住不炒的大基调下,人口流入的中心城市,仍然是重点监控和调控的区域。

 

  南昌都市圈开全国先河的购房同权措施的一日游,广州日前对调控政策的升级,都是明确的例证。

  美国电动卡车初创公司Rivian在40个州推出了自己的保险业务,由第三方运营商承保。用户可以在订车过程中购买这一服务,并且可以将保险范围扩大到他们的住房、娱乐设备和其他车辆。

  Rivian将利用其数字安全功能和联网汽车系统,提供个性化且价格有竞争力的保险计划。例如,用户可以选择使用该公司的主动驾驶辅助系统(Active Driving Assistance),它可以在公路上自动转向和调整司机的速度。这鼓励了安全驾驶,降低了昂贵的索赔赔付的机会。

  此外,联网卡车将车辆数据发送到Rivian,以便远程诊断轮胎磨损等问题,让Rivian能够在汽车出现更昂贵的问题之前进行维修。安全功能和连接功能都帮助Rivian节省了费用,并通过降低保费让用户受益。

 

  高科技汽车公司正竞相推出自己的保险产品,这对保险公司构成了直接的竞争威胁,但也提供了合作的机会。早在2019年,另一家电动汽车巨头特斯拉(714.63, -25.15, -3.40%)就与美国国家保险公司(State National)合作,在加州推出了自己的保险项目,并计划最终推广至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