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金融
- 发布于 2017年5月26日
据响当当了解,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目前已深度融合,对于未来发展,中央正加大部署,习总书记对此明确要求加大投入,做好信息基础建设,推动传统产业良好发展,加强数字经济推广,将此作为主动适应新常态、主动调整结构、主动分析需求的有力措施。
在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的过程中,互联网金融行业已先行一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基点,在于互联网和金融各自优势的有效融合。互联网金融平台能以轻资产模式,低成本覆盖并迅速汇聚高粘性出借人;金融的优势则在于,资产端的寻找和风险的定价。二者结合,可转变传统金融机构拓展客户的模式,优化用户体验,全面提升资金出借的流程效率。
在响当当看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进入门槛其实非常高,关键是这个系统特别复杂。金融信息必须实时准确,并能实现快速可靠的交易撮合,把一整套类似银行的借贷流程完整、正确的实现,而且必须确保项目真实合理,满足用户透明化的需求。
而P2P网贷作为传统金融的良好补充,肩负着普惠金融使命。可是,P2P网贷平台并不会主动去做普惠金融。因为普惠金融主要是个性化的小额金融,需要高效可靠的后台系统优势做保障。P2P网贷平台的生存价值,就在于运用系统优势高效撮合出借双方的资金供需,降低借款人实际的资金成本。
全球的金融创新都在走向普惠,而国内各种P2P网贷平台,商业模式多种多样,但是不论哪种,面对中国数以万计的出借人,依然是一个很广阔的蓝海市场。努力为数以万计的出借人提供高效的金融信息服务,互联网金融行业必将为中国网络强国建设提供可靠的发展后劲。
基于推进“普惠金融”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响当当所有债权均有机构进行风险评估,并且优先回购不良债权,真实可靠地确保出借人的资金安全。未来,响当当将继续凭借专业化和精细化的服务,严守风控,合规运营,在中国互联网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 详细资料
- 分类:金融
- 发布于 2017年5月26日
不久前,银监会发布《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资金存管业务相关概念、业务规范等进行详细规定,明确了网贷资金存管业务应遵循的基本规则和实施标准,鼓励网贷机构与商业银行按照平等自愿、互利互惠的市场化原则开展业务。
4月1日,响当当与海口联合农商银行签订存管协议,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其后,响当当和银行技术团队精诚合作、攻坚克难,终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对平台完成技术改造和端口对接,目前灰度测试正在进行中,并即将于近日与公众见面。灰度测试是由真实用户和真实资金操作进行。通过银行存管系统操作。会测试整体系统中是否存在问题。对系统整体的稳定性,流畅性等起到测试的作用。
众所周知,银行对于合作的P2P平台门槛很高,大部分平台都不符合银行的硬性条件,目前与银行签订存管协议的P2P平台屈指可数,在中国的网贷平台中占比极小。能顺利获得与银行合作机会的平台皆是行业内有实力、具影响力的平台。
银行存管业务上线后,响当当在安全性及合规性两方面都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完善,率先符合了国家监管部门对于网贷行业的资金存管要求。每一位在响当当开设银行存管账户的用户,都会由银行提供一个独立的资金账户,只有本人通过密码确认,才能调配账户内的存管资金,从而更有效地保障用户的资金安全。
响当当始终坚持资金存管,并不断根据最新监管要求,优化资金存管工作。未来,响当当还将在信息披露、风险控制、网络信息安全等问题上再上一个台阶,力求为出借人提供更为安全、可靠的服务体验。不断巩固生态壁垒,持续为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贡献力量。
- 详细资料
- 分类:金融
- 发布于 2017年5月25日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校园贷很快被人们所熟识和接受,大学生们在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接受能力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容易轻信陌生人,信用意识较差等诸多问题,随之而来的相关群体性诈骗事件也频频发生。
利用校园贷诈骗的案件为何屡见不鲜?这些诈骗案件的背后,到底是哪些利益驱使大学生上当受骗?除了社会和学校的责任,大学生自身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2017年年初,吉林长春破获了一起利用传销方式逐级敛财的特大校园贷诈骗案。涉案学生达150多人,涉及12个省20多所院校。在本案中诈骗团伙先骗取大学生身份信息,借款到手后,再用身份信息更改校园贷网站上学生的用户名,使学生无法登录,从而制造“屏蔽贷款信息,借款不用偿还”的假象来愚弄学生,涉世未深的学生对此深信不疑,结果越陷越深。
针对校园贷诈骗,名校贷特推出公益反欺诈特辑系列栏目,揭露诈骗背后的真相,从一个个真实发生的案例出发,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值得警醒的地方,帮助大学生更加理性应对校园贷,从而保护自己、合理借款,避免被不法分子所欺骗。
在上述的吉林长春的案件中,诈骗团伙通过屏蔽贷款信息,打着“借款不用偿还”的大旗,诱骗大学生使用其个人身份信息在各大校园贷网站上贷款。
名校贷提示,“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打着免费旗号的一切借款行为都应该引起警惕。借钱不用还纯粹是借助大学生心中的贪婪和侥幸心理,诱导他们一步步掉入事先设下的圈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莫被眼前的利益冲昏头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另外,在本案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骗取大学生身份信息,再用身份信息更改校园贷网站上学生的用户名”,最终导致了学生看不到自己的贷款信息,误以为真的不用还了。
名校贷提示,个人身份信息尤为重要,切忌随意泄露,一旦被不法之徒利用,后果将不堪设想。大学生群体一定要理性的对待校园贷借款,千万不能贪图小便宜、不重视个人身份信息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远离校园贷诈骗。
名校贷公益反欺诈特辑系列将通过一个个真实发生的案例,揭露诈骗背后的真相,带你了解校园贷诈骗中常用的手法,让大学生真正摆脱诈骗陷阱,合理合法的使用校园贷。
请 扫 描 这 个 二 维 码
看顶级财经网的精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