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价摇号、二次房改……深圳楼市走过了喧闹的2018年上半年。展望下半年,深圳楼市又将出现哪些新变化?

  新房备受关注

  始于2016年10月史上最严的“深八条”,带领深圳楼市步入新一轮的高压调整期。纵观今年上半年,深圳楼市整体运行稳定,新房均价受限价因素影响,波动幅度不大。根据深圳房地产信息网数据中心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新房共成交12804套,同比增加21.9%;成交均价每平方米54160元,同比下降0.9%。据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统计,6月份全市一手住宅共成交2705套,环比上涨5.5%;6月份全市新房住宅成交均价每平方米54093元,环比上月下降18元,新房住宅成交均价则持续“二十一连跌”。今年1月,深圳新房住宅成交均价为每平方米54240元。

  深圳新房供应呈现明显的前少后多态势,二季度集中放量。不过,部分热门区域限价力度加大,造成现房与二手房价格倒挂,“摇号买房”等现象屡屡出现。记者统计发现,罗湖区的中海天钻,南山区的华润城润府、双玺等项目,价格低于前期产品和周边同质二手物业,价格倒挂一度引起客户抢购。

  其实,限价背景下一二手房价格倒挂中长期存在,当新房供应体量达到比较大规模时,二手房价格将向新房靠拢回归,这也是政府希望达到的目的——引导房价稳中回落。只是,追逐“价格差”成为许多购房者的目标,导致市场冷热不均。

  在二手住宅市场方面,深圳在上半年出台的“三价合一”新规对二手房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成交体量低位震荡。深圳出台的“三价合一”政策,指的是银行将以网签备案合同价款和银行房屋评估价的最低值作为计算基数,确定贷款额度。不过,与2017年上半年相比,深圳二手房市场的销量仍实现增长。深圳房地产中介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深圳成交33704套二手房,去年同期为29001套。美联物业提供的数据显示,在学区房、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等带动下,深圳二手住宅价格小幅上涨,升至每平方米54178元。

  租金方面,据深圳中原研究中心监测显示,6月深圳全市住宅租金为每平方米69.8元,上涨0.5%,自2017年以来全市整体租金总体呈现上涨趋势,今年前6个月环比皆有上涨。

  住房长效机制浮出水面

  除了房价和市场交易的变化,被业内称为“二次房改”的深圳住房长效机制终于在上半年浮出水面。6月5日,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表示深圳将针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和专业人才等各类群体,着力构建多层次、差异化、全覆盖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并计划将住房分为市场商品住房、政策性支持住房、公共租赁住房三大类。到2035年,新增建设筹集各类住房共170万套, 其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总量不少于100万套。也就是说,2018年起新增居住用地中人才房、安居房、公租房用地比例不低于60%,市场商品住房将占住房供应总量的40%左右。

  除了楼市调控和二次房改,今年上半年深圳楼市讨论的重点非粤港澳大湾区莫属,热度从去年保持到今年。虽然具体规划尚未发布,楼市却是先行一步。半年来,大湾区的各城市多次发布调控政策,正是压制炒房客,调控楼市平稳发展。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多个城市也密集出台楼市调控新政。此前,长沙、西安、杭州还将调控目光投向了以公司名义购房的行为。而在深圳,也有部分项目对企业购房给出限制:市场热议的深圳华润城润府三期,销售方案中有这么一条:个人优先选房,企业购房排在个人选房结束之后。无独有偶,此前宣布开售的万科蛇口公馆,同样规定企业购房要在个人选房结束后才能进行。

 

  深圳房地产中介协会预计,深圳楼市成交情况将长期维持平稳运行状态,深圳房价不具备大幅上涨的条件。美联物业全国研究中心总监何倩茹表示,深圳住宅市场下半年会延续上半年的平稳走势,而且在新增供应增加、二手交易成本上升的共同作用下,一手市场的成交量表现会优于二手房市场。随着限价政策实施后一手住宅与二手住宅价格倒挂情况加剧,对于限价政策的调整已变成必要,另外限制企业购买住宅、热销楼盘开启公证摇号购房、开启限售等手法或将在深圳市场上出现。

  近日,多家机构发布了2018年上半年土地市场的监测报告。

  易居研究院的报告显示,上半年,40个典型城市土地市场量增价跌,土地成交面积同比增长18%,土地成交均价同比下跌13.2%,溢价率保持低位。土地出让金方面,40城土地出让金达到10453亿元,尽管14.4%的同比增速比前一年大幅下降,但总额仍创下了历史新高。

  从结构上来看,受到严格调控的一线城市明显降温,加大供应的二线城市量升价稳,而在市场轮动效应和棚改政策利好双重作用下,三线城市则量升价涨。

  易居研究院研究员詹毅凡预测,土地市场将在下半年迎来降温。一方面,由于三四线城市的土地市场竞争变得更为激烈,地价屡创新高,将导致房企做拿地选择时更为谨慎。另一方面,由于金融环境的收紧,房企的拿地动作将受到资金的制约。同时,房企的土地储备在近1年来已经有了较大的增长,主动拿地尤其是以高价拿地的主动性在下降。

  三四线城市量价齐涨

  土地市场正在持续分化。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受其监测的300个城市中,一线城市土地市场降温明显。今年上半年,一线城市共成交土地面积1207万平方米,同比增加3%;土地出让金为1837亿元,同比减少23%;楼面均价为7051元/平方米,同比下降21%。

  与一线城市相比,二线城市则呈现量升价稳态势。中指院数据显示,300个城市中,二线城市土地成交土地面积和土地出让金分别同比增加31%和33%,但土地成交价则同比持平。

  三四线城市则量价齐涨。中指院监测的三四线城市共成交土地7397宗,成交面积达到30248万平方米,同比增加25%;而土地出让金则达到7538亿元,同比大增43%;而土地成交楼面均价为1458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0%。

  此前,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顾云昌曾用“舞龙”,来向21世纪经济报道来形容楼市轮动效应下的住房和土地市场。他表示,龙头的一线城市整体还处在市场低迷期,但龙尾末端的三四线城市,则还处在尚未开始下行的高峰状态。

  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土地市场在上半年的进一步分化,也引起了部分担忧。詹毅凡表示,近两年三四线城市因棚改货币化安置的政策利好,去掉了大量的库存,实际需求已经严重透支。由于三四线城市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对楼市提供的支撑力度有限,盲目地在这些城市拿地可能导致库存的增加,这些城市或将再次面临去库存的压力。

  实际上,市场对三四线拿地的态度也在变得审慎。7月4日,有媒体报道称,碧桂园叫停在三四五线城市全覆盖战略。尽管碧桂园方面向21世纪经济报道澄清此为谣言,也有碧桂园高层回应媒体称叫停的是“表面看起来销售额很大、实际权益很小的项目”。但分析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这个动作或对其他房企的心态产生微妙的影响。”

  21世纪经济报道注意到,另一个能从侧面反映市场热度的关键数据,是在出让面积与出让金持续高位的同时,中国指数研究院与易居研究院监测的300个和40个城市,地价分别下调了1%和13.2%。

  这其中有三线城市土地大规模交易拉动均价下滑的因素,但一些数据也显示,土地市场正在趋于理性。中指院的数据显示,一线、二线和三四线城市的土地溢价率分别为11%、17%,和27%,比去年分别下滑了10个百分点,15个百分点和23个百分点。

  而易居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受其检测的40个城市中,总体地价房价比已连续下行3个季度,市场正在回归理性。

  供应结构多元化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伟民6月在陆家嘴(15.140, -0.26,-1.69%)论坛公开表示,行政性措施已经不能根治当前的房地产乱象。也让接下来如何推动系统性的住房制度改革,成为关注焦点。

  其中,完善土地供应制度成为焦点。2018年上半年已发布的政策来看,一些地方提高了住宅用地供应比例,另一方面,如何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也是政策关注的重点。

  3月,国务院印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管理办法》,提出对于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水平较低、规划建设用地规模确有不足的省份,可以使用跨省域调剂节余指标少量增加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并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时予以调整。

  5月,住建部在《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指出,热点城市要提高住房用地比例,住房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建议按不低于25%安排。3-5年内,热点城市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用地占新增住房用地供应50%以上。

  实际上,从2017年起,各地优化供应结构的文件就屡有出台。杭州在1月提出,从2018年起到2021年底,市区将按每年出让住宅用地面积不少于5%的比例提供用地,专门建设人才专项租赁住房。深圳在6月提出,要着力构建长周期住房供应体系,明确商品房、人才住房和安居型商品房、租赁住房比例分别为40%、40%、20%。

  这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北京从2017年开始大力推出的共有产权住房。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北京成交71宗住宅用地,这些土地累计成交规划建筑面积约969万平方米,其中合计共有产权面积达到了300万平方米。而这些土地正在转化成为住房供应,据统计,北京上半年成交新房1.06万套,其中共有产权房2013套,占比超过20%。

  这一模式正在被其他地方所推广。6月27日,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开展共有产权住房政策探索试点的通知》,提出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茂名5市先行探索试点共有产权住房政策,试点时限为1年。

  对此,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谈锦钊表示,这有利于广东省多元住房体系的建立,而共有产权房的推出,也有利于满足这些城市当地发达制造业,带来的庞大的中低端住房需求。

 

  有分析人士指出,前一阶段的房地产调控,主要注重“控情绪”,而要推动长效机制的建立,更多城市开始大范围、深层次注重“调结构”成为必然。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政策性支持住房、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建设,将在2018年下半年进入加速阶段。

  近日,多家机构发布了2018年上半年土地市场的监测报告。

  易居研究院的报告显示,上半年,40个典型城市土地市场量增价跌,土地成交面积同比增长18%,土地成交均价同比下跌13.2%,溢价率保持低位。土地出让金方面,40城土地出让金达到10453亿元,尽管14.4%的同比增速比前一年大幅下降,但总额仍创下了历史新高。

  从结构上来看,受到严格调控的一线城市明显降温,加大供应的二线城市量升价稳,而在市场轮动效应和棚改政策利好双重作用下,三线城市则量升价涨。

  易居研究院研究员詹毅凡预测,土地市场将在下半年迎来降温。一方面,由于三四线城市的土地市场竞争变得更为激烈,地价屡创新高,将导致房企做拿地选择时更为谨慎。另一方面,由于金融环境的收紧,房企的拿地动作将受到资金的制约。同时,房企的土地储备在近1年来已经有了较大的增长,主动拿地尤其是以高价拿地的主动性在下降。

  三四线城市量价齐涨

  土地市场正在持续分化。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受其监测的300个城市中,一线城市土地市场降温明显。今年上半年,一线城市共成交土地面积1207万平方米,同比增加3%;土地出让金为1837亿元,同比减少23%;楼面均价为7051元/平方米,同比下降21%。

  与一线城市相比,二线城市则呈现量升价稳态势。中指院数据显示,300个城市中,二线城市土地成交土地面积和土地出让金分别同比增加31%和33%,但土地成交价则同比持平。

  三四线城市则量价齐涨。中指院监测的三四线城市共成交土地7397宗,成交面积达到30248万平方米,同比增加25%;而土地出让金则达到7538亿元,同比大增43%;而土地成交楼面均价为1458元/平方米,同比上涨10%。

  此前,住建部住房政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顾云昌曾用“舞龙”,来向21世纪经济报道来形容楼市轮动效应下的住房和土地市场。他表示,龙头的一线城市整体还处在市场低迷期,但龙尾末端的三四线城市,则还处在尚未开始下行的高峰状态。

  一二线城市与三四线城市土地市场在上半年的进一步分化,也引起了部分担忧。詹毅凡表示,近两年三四线城市因棚改货币化安置的政策利好,去掉了大量的库存,实际需求已经严重透支。由于三四线城市的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对楼市提供的支撑力度有限,盲目地在这些城市拿地可能导致库存的增加,这些城市或将再次面临去库存的压力。

  实际上,市场对三四线拿地的态度也在变得审慎。7月4日,有媒体报道称,碧桂园叫停在三四五线城市全覆盖战略。尽管碧桂园方面向21世纪经济报道澄清此为谣言,也有碧桂园高层回应媒体称叫停的是“表面看起来销售额很大、实际权益很小的项目”。但分析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这个动作或对其他房企的心态产生微妙的影响。”

  21世纪经济报道注意到,另一个能从侧面反映市场热度的关键数据,是在出让面积与出让金持续高位的同时,中国指数研究院与易居研究院监测的300个和40个城市,地价分别下调了1%和13.2%。

  这其中有三线城市土地大规模交易拉动均价下滑的因素,但一些数据也显示,土地市场正在趋于理性。中指院的数据显示,一线、二线和三四线城市的土地溢价率分别为11%、17%,和27%,比去年分别下滑了10个百分点,15个百分点和23个百分点。

  而易居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受其检测的40个城市中,总体地价房价比已连续下行3个季度,市场正在回归理性。

  供应结构多元化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伟民6月在陆家嘴(15.140, -0.26,-1.69%)论坛公开表示,行政性措施已经不能根治当前的房地产乱象。也让接下来如何推动系统性的住房制度改革,成为关注焦点。

  其中,完善土地供应制度成为焦点。2018年上半年已发布的政策来看,一些地方提高了住宅用地供应比例,另一方面,如何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也是政策关注的重点。

  3月,国务院印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管理办法》,提出对于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水平较低、规划建设用地规模确有不足的省份,可以使用跨省域调剂节余指标少量增加规划建设用地规模,并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时予以调整。

  5月,住建部在《关于进一步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指出,热点城市要提高住房用地比例,住房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建议按不低于25%安排。3-5年内,热点城市租赁住房、共有产权住房用地占新增住房用地供应50%以上。

  实际上,从2017年起,各地优化供应结构的文件就屡有出台。杭州在1月提出,从2018年起到2021年底,市区将按每年出让住宅用地面积不少于5%的比例提供用地,专门建设人才专项租赁住房。深圳在6月提出,要着力构建长周期住房供应体系,明确商品房、人才住房和安居型商品房、租赁住房比例分别为40%、40%、20%。

  这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北京从2017年开始大力推出的共有产权住房。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北京成交71宗住宅用地,这些土地累计成交规划建筑面积约969万平方米,其中合计共有产权面积达到了300万平方米。而这些土地正在转化成为住房供应,据统计,北京上半年成交新房1.06万套,其中共有产权房2013套,占比超过20%。

  这一模式正在被其他地方所推广。6月27日,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开展共有产权住房政策探索试点的通知》,提出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茂名5市先行探索试点共有产权住房政策,试点时限为1年。

  对此,广州市社科院研究员谈锦钊表示,这有利于广东省多元住房体系的建立,而共有产权房的推出,也有利于满足这些城市当地发达制造业,带来的庞大的中低端住房需求。

 

  有分析人士指出,前一阶段的房地产调控,主要注重“控情绪”,而要推动长效机制的建立,更多城市开始大范围、深层次注重“调结构”成为必然。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政策性支持住房、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建设,将在2018年下半年进入加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