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楼市火爆背景下,公积金趋紧,全国已有16个地区个贷率超过警戒线。

  楼市“新补丁”打在了公积金上。

  9月13日晚,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关于调整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认房又认贷”、“缴存额度与缴存年限挂钩”、“异地购房不能随意提取”。

  21世纪经济报道注意到,2018年以来,在如何让公积金政策更好地服务刚需,防止公积金用于投机炒房上,各地政策力度不断加大。而北京此次公积金新政,则被认为是在这一领域的一次“全面”的政策导向调整。

  资金紧张问题再现

  此轮2016年开始的长周期,让公积金资金流动性紧张的问题再次显现,曾经被人民日报撰文批评的“沉淀的公积金躺在银行里睡大觉”现象不再。

  根据《全国住房公积金2017年年度报告》,2017年全国住房公积金提取额12729.80亿元,比上年增长9.49%,这一速度比前一年的5.8%大幅增长。历年累计的住房公积金提取总额则达到73224.38亿元,占缴存总额的58.65%。

  缴存方面,2017年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额18726.74亿元,比上年增长13.06%,增速相比上一年有所下滑。历年累计缴存余额则为51620.7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13%。

  贷款方面,到2017年末,全国个人住房贷款余额45049.78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1.14%;个人住房贷款率87.27%,比上年末微幅减少,但仍高于有关部门设定的85%的警戒线。

  同时,总体情况稳定,但分省来看东西部省份的差异还在加大。数据显示,天津、安徽的提取率超过80%,浙江、宁夏、海南、北京、江苏、青海、辽宁、广东的提取率则超过了70%。

  业内以个贷率(个人公积金贷款余额占年末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的比率)来衡量公积金住房贷款的使用力度,该指标越高说明住房公积金贷款用于支持职工购房的力度越大。若个贷率超过85%的警戒线,则意味着公积金余额趋紧。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已有16个地区个贷率超过警戒线。与高提取率省份类似,此类超警戒线省份中,以东部发达地区为主,天津、安徽、浙江三省市的个贷率超过100%。

  2017年末,上述超警戒线的16个地区,其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总和达到29873亿元,占到全国缴存余额的近60%。

  “每一轮楼市持续上行之后,部分城市都会出现公积金资金紧张的问题。”易居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认为,在资金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地方在短期内可能采取开源节流两方面措施,一方面减少对非自主需求的购房行为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加强对企事业单位缴纳公积金的监督和管理。

  政策收紧为满足刚需?

  北京颁布公积金新政前,各地已经进行了一轮以打击违规提取和限制异地公积金购房的政策调整。

  打击违规提取方面,8月以来,大连、宜昌、黄冈、南昌、长沙五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开展意在打击非法中介协助缴存职工以虚假手段违规提取住房公积金、骗取住房公积金贷款并收取高额手续费等行为的专项行动。

  而限制异地购房提取公积金的城市则更为受人关注。7月份,杭州、广州等地对异地购房作出限制。杭州规定,职工在非本市及非户籍地购房及偿还住房贷款本息的,不得提取住房公积金。广州则提出对在非广州市和非本人及配偶户籍所在地购房的,暂停提取住房公积金资格。

  8月14日至17日,太原连发三文收紧公积金政策,明确提出太原市缴存职工在该市之外和户籍地以外城市购房不得提取住房公积金。此外,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义乌市等多地也都陆续收紧了住房公积金提取政策。

  对此,多位受访人士均指出,近期地方政府密集调整公积金政策,除却流动性压力较大的原因以外,一个更重要的出发点,则是切实满足刚需购房需求。

  5月2日,住建部、财政部、人民银行、公安部等四部门曾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治理违规提取住房公积金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要求“防止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炒房投机”,并提出“重点支持提取住房公积金在缴存地或户籍地购买首套普通住房和第二套改善型住房”。

  通知还专门提出,对异地购房尤其是非户籍地非缴存地购房的,要严格审核住房消费行为和证明材料的真实性。

  “一些楼市热点城市,在落实过程中的政策力度,要比《通知》的要求更大。”有东部房企的管理层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这些城市公积金提取压力较大,而无工作、无户籍、无创业的“三无”公积金异地购房,其出于投资的可能性较大。对类似购房行为做适当限制,有利于优先满足刚需购房、首套购房和租房。

  北京新政预示新风向

  在这个时间节点下,楼市调控风向标北京推出公积金新政,也被认为充满了“政策调向”的意味。

  “北京的公积金缴存额度排名全国第二,流动性并不是那么紧张。这是一次主动的政策导向上的调整和尝试,核心目的是实现‘房住不炒’,而不是由于流动性紧张导致的被动措施。”51社保CEO余清泉如此评价北京公积金新政。

  余清泉指出,北京公积金新政有三大导向,一是将贷款额度与存缴年限挂钩,优先满足工作时间长、居住需求更稳定迫切的刚需群体;二是限制异地提取,降低资金流向楼市热点地区参与炒房的可能;三是将贷款政策与城市规划相结合,以经济杠杆引导功能和人口疏解。

  余清泉认为,前两大导向,其核心逻辑与本轮调控中,找出并尽可能满足真正的刚需群体相符,有可能成为一些热点城市跟进公积金政策调整的参考。但第三个导向,在国内没有先例,其落地效果还有待观察,其他城市很难在短期内跟进。

  但新政亦有争议,主要集中在是否会对年轻人购房产生影响。如果是22岁大学本科毕业职工,就职后开始缴存公积金,正常情况下可贷满120万需要缴存11年以上,也就是34岁左右。

  贝壳研究院数据统计显示,北京申请公积金住房贷款的购房者年龄,集中在30-40岁区段,占比超过50%,30岁以下占比超过20%。其中,中、低收入群体占绝对主体,2017年占比达到98%。

  “这主要是为了引导市民合理住房消费,落实‘租购并举’、‘先租后买’。”对此,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解释称。

 

  实际上,这并非孤例。21世纪经济报道注意到,近年来,北京住房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对于刚需合理购房年龄的判断可能正在发生变化。以北京2017年末开始大力推动的共有产权房为例,按照北京相关政策,单身人士申购需年满30岁,比其此前的主力政策性住房自住房,申购门槛延迟了5年。

  虽然调控不断深入,但8月的房地产市场仍然延续了“高温”的势头。

  国家统计局于9月14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8月,房地产业的融资、投资、拿地、销售等指标都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速,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已经连续两个月维持在双位数增长。同期的库存规模则继续下降。

  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一直维持着供需两旺的势头,有机构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很多城市的供需基本面已经发生变化。一方面,经过3年的“去库存”,全国整体库存规模明显下降,部分城市的去化周期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另一方面,被调控政策压抑许久的需求,正在寻求释放。

  这种基本面是否意味着市场仍有上涨的动力,目前尚需观察。但从一些细节的变化来看,调控政策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投资强劲、开工改善、月度销售出现下滑。

  全年销售有望创新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0247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0%;商品房销售额89396亿元,增长14.5%。自今年5月以来,销售金额一直维持两位数的增长。

  从区域分布来看,中西部地区仍然是销售的重点区域。中原地产认为,这是由于“三四线城市棚改等政策带来的高峰期依然存在”。

  但从8月单月的数据来看,情况似乎没有那么乐观。8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速为2.4%,环比则收窄7.5个百分点,说明8月的交易热度低于7月。

  中泰证券表示,8月销售回落主因是“低能级城市楼市成交转淡”。展望全年,考虑棚改货币化安置力度走弱和高基数效应,三四线销量可能会温和下行。而根据调研,近期部分主流城市热度转淡,因此,一二线成交反弹的持续性还有待观察。

  中原地产则认为,从目前趋势看,2018年房地产全年销售额将继续刷新历史纪录,从而实现连续三年刷新历史新高的局面。但销售面积有可能低于去年。

  由于销售端保持强劲势头,库存规模进一步下降。截至8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53873万平方米,比7月末减少555万平方米。这一规模达到近4年来的新低。

  在业内,“去库存基本完成”的观点已成共识。民间机构的数据显示,当前很多城市的住宅去化周期都低于12-16个月的正常水平。“市场供需基本面已经出现逆转。”中原地产认为。

  实际上,销售和库存两个指标的变化互为因果。销售放量固然会导致库存下降,但库存也会影响销售端的表现。8月单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销售额则继续上涨,这反映出“大部分城市去库存接近完成后,市场价格有所上涨”。

  北京某上市房企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安排销售任务时,通常都会考虑不同城市的库存情况。其中,低库存城市的策略是放慢销售节奏,谋求利润;高库存城市的策略则是快速周转,寻求现金流。

  资金压力倒逼“快周转”

  除销售外,其他指标也都有相对较好的表现。今年前8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6519亿元,同比增长10.1%。这是该指标连续两个月出现双位数增长。

  土地市场明显回暖。前8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645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6%;土地成交价款8177亿元,增长23.7%。

  同样在供应端,前8月全国商品房施工面积增长3.6%,新开工面积增长15.9%,增速都有所扩大。

  中信建投指出,土地、开工、施工等供应端的发力,是支撑房地产开发投资高增长的重要因素,这也是行业努力补库存的一种结果。随着房企融资压力加大以及基数抬高,未来房地产投资增速会趋于回落。具体表现为:购地费用贡献力度下降,施工费用贡献力度提升。

  多数分析人士认为,未来这种补库存的动作还将继续。除了库存缺口仍然较大外,资金端的压力也将促使房企加快施工和销售。

  今年1-8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06682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比1-7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得益于销售升温,定金及预收款35447亿元,增长15.1%,是增速最快的部分。

  上海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总监严跃进认为,该指标的变化好于预期,主要源于销售端的发力。但从房企普遍加快销售节奏并回笼资金的做法来看,资金压力仍是悬在企业头上的一把利剑。

  他预计,随着融资政策的继续从紧,未来这一指标很难有根本性改善。相反,融资渠道收窄,还会继续倒逼房企以降价销售的方式来回笼资金。

 

  中原地产指出,调控政策和市场的博弈仍将持续。一方面,去杠杆政策会继续保持,甚至加码,政策压力不容忽视;另一方面,被调控政策压抑许久的需求,也在寻求释放。未来的市场走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力度能否保持。

  虽然调控不断深入,但8月的房地产市场仍然延续了“高温”的势头。

  国家统计局于9月14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前8月,房地产业的融资、投资、拿地、销售等指标都保持相对较高的增速,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已经连续两个月维持在双位数增长。同期的库存规模则继续下降。

  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一直维持着供需两旺的势头,有机构分析认为,这是因为很多城市的供需基本面已经发生变化。一方面,经过3年的“去库存”,全国整体库存规模明显下降,部分城市的去化周期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另一方面,被调控政策压抑许久的需求,正在寻求释放。

  这种基本面是否意味着市场仍有上涨的动力,目前尚需观察。但从一些细节的变化来看,调控政策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投资强劲、开工改善、月度销售出现下滑。

  全年销售有望创新高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0247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0%;商品房销售额89396亿元,增长14.5%。自今年5月以来,销售金额一直维持两位数的增长。

  从区域分布来看,中西部地区仍然是销售的重点区域。中原地产认为,这是由于“三四线城市棚改等政策带来的高峰期依然存在”。

  但从8月单月的数据来看,情况似乎没有那么乐观。8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速为2.4%,环比则收窄7.5个百分点,说明8月的交易热度低于7月。

  中泰证券表示,8月销售回落主因是“低能级城市楼市成交转淡”。展望全年,考虑棚改货币化安置力度走弱和高基数效应,三四线销量可能会温和下行。而根据调研,近期部分主流城市热度转淡,因此,一二线成交反弹的持续性还有待观察。

  中原地产则认为,从目前趋势看,2018年房地产全年销售额将继续刷新历史纪录,从而实现连续三年刷新历史新高的局面。但销售面积有可能低于去年。

  由于销售端保持强劲势头,库存规模进一步下降。截至8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53873万平方米,比7月末减少555万平方米。这一规模达到近4年来的新低。

  在业内,“去库存基本完成”的观点已成共识。民间机构的数据显示,当前很多城市的住宅去化周期都低于12-16个月的正常水平。“市场供需基本面已经出现逆转。”中原地产认为。

  实际上,销售和库存两个指标的变化互为因果。销售放量固然会导致库存下降,但库存也会影响销售端的表现。8月单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销售额则继续上涨,这反映出“大部分城市去库存接近完成后,市场价格有所上涨”。

  北京某上市房企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安排销售任务时,通常都会考虑不同城市的库存情况。其中,低库存城市的策略是放慢销售节奏,谋求利润;高库存城市的策略则是快速周转,寻求现金流。

  资金压力倒逼“快周转”

  除销售外,其他指标也都有相对较好的表现。今年前8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76519亿元,同比增长10.1%。这是该指标连续两个月出现双位数增长。

  土地市场明显回暖。前8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1645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5.6%;土地成交价款8177亿元,增长23.7%。

  同样在供应端,前8月全国商品房施工面积增长3.6%,新开工面积增长15.9%,增速都有所扩大。

  中信建投指出,土地、开工、施工等供应端的发力,是支撑房地产开发投资高增长的重要因素,这也是行业努力补库存的一种结果。随着房企融资压力加大以及基数抬高,未来房地产投资增速会趋于回落。具体表现为:购地费用贡献力度下降,施工费用贡献力度提升。

  多数分析人士认为,未来这种补库存的动作还将继续。除了库存缺口仍然较大外,资金端的压力也将促使房企加快施工和销售。

  今年1-8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06682亿元,同比增长6.9%,增速比1-7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得益于销售升温,定金及预收款35447亿元,增长15.1%,是增速最快的部分。

  上海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总监严跃进认为,该指标的变化好于预期,主要源于销售端的发力。但从房企普遍加快销售节奏并回笼资金的做法来看,资金压力仍是悬在企业头上的一把利剑。

  他预计,随着融资政策的继续从紧,未来这一指标很难有根本性改善。相反,融资渠道收窄,还会继续倒逼房企以降价销售的方式来回笼资金。

 

  中原地产指出,调控政策和市场的博弈仍将持续。一方面,去杠杆政策会继续保持,甚至加码,政策压力不容忽视;另一方面,被调控政策压抑许久的需求,也在寻求释放。未来的市场走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力度能否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