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房产
- 发布于 2018年12月17日
今年以来,税收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速,呈现出多税种并进的态势,体现了鲜明的减税导向,2018年全年减税降费规模预计将超过1.3万亿元。专家表示,明年实施新一轮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将推动直接税的比重上升。
增值税改革红利加速释放
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增值税改革,并决定于5月1日起将17%、11%的增值税税率下调为16%、10%、统一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标准、特定行业纳税人留抵税额一次性退还三项深化增值税改革措施。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志龙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增值税作为我国第一大税种,其税率整体下调宣示了我国减税的决心,同时也是在此前“营改增”全面完成之后首次税率的实质性下调。
财政部数据显示,增值税增速呈现放缓趋势,前11个月,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9.4%,其中,11月份国内增值税同比下降1.2%。
国家税务总局最新减税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份,深化增值税改革三项措施合计减税2980亿元。其中:制造业减税规模排在首位,5月份-10月份,制造业累计减税户数246万户,实现净减税714.5亿元,占税率降低带来总减税金额的39.8%。
“今年的增值税改革目标基本完成,在稳经济促发展方面收效显著。”中国财政预算绩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增值税改革减轻了企业税费压力,激发了企业扩大技术研发、新产品投资欲望和内生发展动力,促进了企业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核心竞争能力,推动企业加快转型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张依群认为,未来增值税改革将集中在三档增值税税率合并为两档,整体税率继续适当下调,目标一方面是继续减税负,另一方面是突出调结构,促进具有技术研发创新能力的高端制造业加快发展。
黄志龙也认为,未来将会进一步下调增值税率,同时三档税率合并成两档,简化税制;更为关键的是,基于交通运输等行业的进项抵扣难度较大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中小企业纳税人在“营改增”之后税负甚至出现“不降反升”的现象,可考虑给予一定幅度的税负减免,做到整体税负只降不增。
环保税助力绿色转型
环境保护税作为我国第一个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税种,自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充分发挥了环保税绿色税制的作用。
“很多企业尝试借力新型的环保技术,以期能降低环保支出。”协赛(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运营副总裁宋建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说,“全球知名的啤酒制造企业百威英博和制糖企业星光糖业等均引进了我们的环保新技术,将啤酒酿造和糖制造整个生命周期的营养副产物进行资源再生,变废为宝的同时,帮助企业降低了30%污水处理费,并实现废水清澈排放。”
宋建华表示,协赛对废水的处理理念是基于最大限度回收利用碳氮磷及微量元素,尤其是被出水氮磷达标困扰的废水。据百威英博台州工厂负责人介绍,自从引进协赛技术,百威英博单个工厂仅年度污泥处理费用就节约了60余万元,也不再受之前的污泥处理难的困扰。
与此同时,资源税法草案即将审议。从2017年12月起,在全国9个省开展了扩大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取得了促进水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的明显效果。
个税改革惠及中低收入家庭
个人所得税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今年10月1日起将工薪收入个税起征点从月收入3500元提高到5000元,扩大低税率的税收极距;从明年起增加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和赡养老人六项专项附加扣除。
“本轮个税改革,一方面纳税起征点的提升,明显降低了个人的税收负担;另一方面更关键的是增加了养老、教育等专项抵扣,减税幅度将与起征点提升基本相当。而综合纳税政策也将更加切合家庭部门的支出和税负的实际情况,也符合国际惯例。”黄志龙说。
财政部数据显示,个人所得税增速放缓。10月份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7%,增幅比9月份回落13.8个百分点;11月份个人所得税同比下降17.3%。
国家税务总局最新减税数据显示,实施首月,全国个人所得税减税316亿元,有6000多万税改前的纳税人不再缴纳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
张依群表示,此轮个税改革一方面体现了个人家庭整体税负减轻,特别是中低收入家庭减税效果最为明显,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和扩大家庭生活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体现了税收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不仅是对家庭经济负担的减轻和收入的增加,而且通过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专项扣除带来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生活品质、价值取向的改变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房地产税加快推进
2018年,围绕房地产税立法的工作在加快。9月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对外公布。其中,房地产税法写入立法规划,属于第一类项目,即“条件比较成熟、任期内拟提请审议的法律草案”。
黄志龙预计,明年房地产税有可能会纳入立法,2020年前后实施的可能性存在。
张依群指出,房地产税立法步伐不会停滞,但房地产税的复杂性和影响力在中国当前房地产业仍然是中国经济重要支柱的情况下,还有很多细节需要不断总结完善,以保证未来房地产税法一旦提交人大审议能够顺利通过并有效实施。
不过,张依群表示,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状况和国际复杂环境分析,目前房地产税的重点任务还在立法的准备阶段,各地的房地产调控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人们对房地产税的心理准备还不够成熟,经济对房地产税的承受能力短期内还不具备,未来即便实施短期内也不会成为地方的主体税种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房地税的立法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当中。
明年减税降费力度大
目前,我国正在研究推出新一轮更大规模、实质性、普惠性减税降负举措。12月14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表示,为更好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更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减轻实体经济税费负担成本,让企业更好轻装上阵,减税降费的力度明年应该会加大。现在有关部门按照中央的要求,正在紧锣密鼓加快研究推进。
张依群表示,明年减税的重点应集中在增值税和所得税两个方面。增值税主要是完成税率三档并两档改革,简化税制,减低税率,减轻税负,节约成本,逐步缩减间接税在中国整个税收中的占比。企业所得税重点是针对高科技企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新材料、具有科创能力的小微企业进行减税,继续完善对及研发投入的税收抵扣政策。
张依群表示,个人所得税改革一方面是保证六项专项附加扣除政策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是继续完善技术成果转让收入减征个税优惠政策,推动科研成果加快转化,提升科研人员的劳动获得,用经济手段真正体现对知识产权和科研人员的尊重。同时,应开展清理并逐步减少各种名目的税收附加,让税收更清明,让税收效应更能直接作用于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黄志龙表示,间接税比重下降、直接税比重上升是改革的大方向,企业和个人的资本利得税将是新增税种的方向,另外针对家庭部门的房产地税、遗产税等,也将是新增直接税的主要税种
- 详细资料
- 分类:房产
- 发布于 2018年12月12日
(原标题:中国住房:蜗居到适居华丽转身,人均住房面积高达40平方米)
1978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有3.6平方米,缺房户达869万,占城市总户数的47.5%,近一半城镇居民无房可住。而40年后的今天,中国人均住房面积已高达40.8平方米,套户比高达1.13。改革开放40年以来,从筒子楼、石库门到家属院、住宅区,从福利分房时代进入市场经济的商品房时代,中国住房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需注意的是,在我国住房环境发生完全改变后,我国住房体系也将面临着第二次“改革”。
房改:从“蜗居”到“适居”
杨清家住太原,在她出生后的20余年里,她一直同父母、祖父母生活在一个40余平方米的房子。“我们家那个时候已经算条件很好的,由于母亲和祖父是在同一家单位就职,所以单位给两家人共同分这套一间半的房子。”
2014年,24岁的杨清体验到人生中第一次搬家。全家五口人搬入了近150平方米的商品房。“我不仅有了自己的房间,家里还有了书房、客厅与餐厅。”
杨清应该算是家庭住房条件得到改善的缩影。的确,1998年房改之前,我国城镇居民住房多为公房等福利性质由所属单位或机构分配房产,一条长廊串联着许多个单间、或是上海石库门类型上下三层共用厨房等公用设施是当时较为典型的居住环境,这种房屋面积小,没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的设计,降低了居住环境与居住品质。
原国家建设部副部长杨慎此前的调研数据显示,从1956年到1986年30年间,全国城市仅盖了7亿平方米住宅,按照50平方米一套,折1400万套,平均每年47万套。“1985年国家对城镇住房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是人均住房面积仅2至4平方米”。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表示,40年间,城乡居民住房状况实现了改天换地的变化。1978年城镇住房仅人均6.7平方米,2018年将超过38平方米。农村住房更是经历土坯、砖瓦、平顶、楼房变化,从1978年的8.1平方米,2016年达到人均45.8平方米。中国房地产业从零出发,到2018年房地产增加值占GDP的6.5%以上,住房相关经济占到国民经济的20%,房地产投资占GDP的13%以上,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动力。
“我国住房已从全民蜗居时代到基本适居时代。”恒大集团研究院院长任泽平表示,我国城镇住房套均面积从约45平方米增至89平方米,中国城镇居民从筒子楼住到住宅小区,从全民蜗居到基本适居,住房事业取得巨大进步,这主要得益于上世纪90年代从福利分房到住房商品化的住房制度改革。
棚改:10年1亿多住房困难群众
“出棚进楼”
2013年,矿工任勇拿到了80多平方米的新居钥匙。46岁的他出生在矿上父亲建造的一间10平方米土窑里,上世纪90年代一场大雨土窑坍塌了,他又建起了40平方米的砖房。
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李栋梁说,山西是我国典型的煤炭能源地区,因为国有工矿企业较多,当时因矿设市、因厂设区,大多数企业建厂时都是先生产后生活,形成了大量的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居住条件简陋、基础设施匮乏,居住环境脏乱差,水电气等基本生活条件难以保障,甚至大多存在严重的地质和火灾隐患。
2005年,辽宁省率先启动矿区和老工业区棚户区改造计划,标志着我国棚户区改造工程的启动。2007年8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快集中成片棚户区的改造工作。
11日中国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住房报告2018-2019》指出,在我国多渠道、多元化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下,“十二五”期间,全国累计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4033万套,超额完成3600万套任务。自2008年至2017年的十年间,我国进行了3907万套的棚户区改造,累计已有1亿多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
今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确定,实施2018年到2020年3年棚改攻坚计划,再改造各类棚户区1500万套。加大中央财政补助和金融、用地等支持,兑现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的承诺。
二次房改:“重建设”到“重保障”
11日中国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住房报告2018-2019》指出,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住房改革的近40年间,创造了巨大的奇迹。但同时在过去的40年中国房地产发展中也积累了比较严重的问题。
倪鹏飞表示,目前房地产市场存在结构性泡沫或将破裂或继续放大的双向风险。房地产金融存在杠杆率迅速高升且还在违规加杠杆的风险。宏观经济运行存在过度依赖房地产的风险。
“住房存量水平超前。”倪鹏飞坦言,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达36.6平方米,高于规划中的2020年人均35平方米的目标。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还在快速增长,截止到2018年10月,全国住宅施工面积达54.2344亿,仅2018年1-10月住房新开工面积12.39亿;供需严重错配。包括商品住房比例高、保障住房比例低,自有住房比例高、租赁住房比例低,特大超大城市住房少、中小城市小城镇住房多,高收入家庭住房多、低收入家庭住房少,户籍人口住房多、外来人口住房少等五大结构问题。
倪鹏飞表示,一个理想的住房目标应该是实现住有所居,带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公平。但实现住有所居,并不意味着每个人拥有自有产权住房,而是居民家庭根据自身情况,可以是居住完全自有的住房,也可以居住拥有部分产权的住房,也可以租住不拥有任何产权的住房。
事实上,各地已转向重保障。北京2017年发布用地计划显示,北京市5年计划供地6000公顷,住房建设需求150万套,其中产权类住房100万套,租赁住房50万套。深圳自今年起新增居住用地中人才房、安居房、公租房用地比例将不低于60%,并将严格控制大户型高档商品住房用地,同时在新出让居住用地中提高“只租不售”用地比例。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中心研究员姜雪梅表示,过去保障房制度管理问题突出,部分城市的保障房空置率高;保障房房源结构失衡,长效性保障房少。
“住房保障制度由‘保基本’向‘促发展’转变。”姜雪梅表示,未来政府在加大保障的同时,将加大保障类住房的运营,使政策可以长久地运转。例如,着重发展租赁市场,合理布局租赁房源,促进梯度消费,实施租金管制,建立亲民的租赁制度。适度供给长效性保障房,并进行长期封闭式运营,长期有效地解决住房问题。
目前,我国已在浙江、安徽、山东、湖北、广西、四川、云南、陕西等8个省(区)开展政府购买公租房运营管理服务试点,并于2019年底前,总结试点经验成果,为提升公租房运营管理能力提供支撑。(梁倩/经济参考报)
- 详细资料
- 分类:房产
- 发布于 2018年12月11日
中新经纬客户端12月11日电 (冯方)在连续三个月下跌后,12月初,百城二手房均价进一步下跌。
中新经纬客户端从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最新《百城二手住宅均价报告》获悉,上周(12月3日-12月9日),百城二手住宅挂牌均价为15136元/平方米,环比下跌0.54%,下跌城市达69个,平均跌幅0.91%。据诸葛找房此前数据,截至11月,百城二手房均价已连续三个月下跌。
近七成重点城市二手房价下跌
诸葛找房分析师指出,随着调控的深化,二手住宅市场热度持续下降,连续三周挂牌均价下跌。根据上述报告,上周百城二手房均价较前一周环比下跌0.54%,跌幅扩大明显。其中,下跌城市达69个,平均跌幅0.91%;上涨城市31个,平均涨幅0.51%。
中新经纬客户端梳理发现,惠州(-1.45%)、北海(-1.44%)、许昌(-1.41%)、德阳(-1.11%)、南通(-1.08%)、沈阳(-0.99%)、烟台(-0.99%)、贵阳(-0.95%)、泰安(-0.93%)和廊坊(-0.91%)等十个城市二手房均价环比跌幅最大。
此外,泉州(1.55%)、嘉兴(1.38%)、连云港(3.150, 0.01,0.32%)(1.30%)、盐城(1.28%)、上饶(1.23%)、东莞(1.03%)、鞍山(1.00%)、开封(0.93%)、丹东(0.92%)和银川(0.92%)等十城为二手房均价涨幅榜前十。
惠州跌幅居首 深圳后花园成“睡城”
中新经纬客户端注意到,在跌幅榜Top 10中,惠州以1.45%的跌幅居于首位。
11月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指数数据显示,惠州二手房价格环比上涨0.5%。12月初,诸葛找房发布的11月百城二手房均价数据显示,惠州二手房价格环比下跌1.11%。
每日经济新闻12月3日报道,在几年楼市热炒后,被称为深圳后花园的惠州,如今已沦为双城生活的“睡城”,本地人买不起,外地人不想炒。报道指出,有客户想出手惠州地铁口的房子,以低于市场价两三千的价格挂出,很久无人问津。
而据报道,此前就有惠州相关楼市专家指出,调控的深化正在有效挤压出前期不断涌入的投机购房需求,市场正在理性回归。上述报道提到,惠州市房地产市场监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房管局局长袁贵平表示,惠州坚持市场调控不动摇,也将不断推动调控的精准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维护市场的稳定健康。
全线城市均价普遍下跌 一线均价是三四线5倍多
不仅惠州二手房均价受调控政策影响降温,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也有类似情况。
央视财经昨日(10日)报道,多名房地产中介经纪人表示,政府对楼市的总体调控和相关金融政策的出台,致二手房市场降温明显。报道指出,北京部分地区的二手房价格已出现松动,11月份广州二手房交易市场则比较低迷。
根据诸葛找房数据,目前全线城市二手房均价普遍出现下跌。
分城市等级来看,一线、二线、三四线城市挂牌均价全线持续下跌,二线及三四线城市下跌最大。一线城市二手住宅均价57633元/平方米,均价环比下跌0.46%;二线城市二手住宅均价18541元/平方米,环比下跌0.56%;三四线城市二手住宅均价10692元/平方米,环比下跌0.55%。
中新经纬客户端根据上述均价计算发现,一线城市二手房均价是二线城市的3.11倍,是三四线城市的5.39倍。
分区域来看,各区域挂牌均价均有所下降,东部领跌,环比下跌0.63%。中部和东北挂牌均价也继续下降,且跌幅进一步扩大,分别环比下跌0.55%、0.57%。西部地区跌幅有所收窄,环比下跌0.10%。
如是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杨芹芹接受采访时表示,从需求端看,房地产市场调控依旧较为严格,商品房销售整体处于下行周期,销售情况不太乐观。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波认为,2019年一线城市将表现为“价稳量降”,二线城市中的部分热点城市降温可能加速,不排除部分城市房价出现较为明显的波动,但更多的二线城市将呈现出缓慢降温趋势。
请 扫 描 这 个 二 维 码
看顶级财经网的精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