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66城新房成交量增速收窄 楼市因何快速回调?

  这一波楼市的春天比预期的短。

  贝壳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21年4月楼市报告》显示,今年4月,全国监控的66城新房市场成交量增速收窄,其中50城二手房成交量环比降约20%。

  众所周知,受疫情影响,去年1~4月的楼市(含新房和二手房)成交量很低。由于疫情得到较好控制,今年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今年1~4月新房市场成交套数同比增长74.8%,成交面积同比增长70.5%。但相较1~3月成交量增速收窄约25个百分点。与2019年同期相比,1~4月成交套数和面积也呈现增速下滑态势。从4月单月来看,成交量较2020年和2019年同期亦有所回落。

  如果不看数据只看新闻,或许很多人会有楼市火爆的印象。从去年三季度开始,深圳、上海、杭州出现万人摇号、开盘秒光现象。为了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各级政府纷纷加大调控力度。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住建部先后13次派出督导组,分赴深圳、上海、杭州、西安等城市调研督导当地房地产调控工作。除上述热点城市外,宁波、武汉、嘉兴等市先后出台楼市调控措施140余次。

  楼市的迅速降温,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密集调控的结果。

  然而,若楼市仅仅是因为政策被“按住了”,那么只要稍一放松,还将有报复性上涨的一天,不少炒房者就是这样认为的。但情况果真如此“乐观”吗?先看看本轮楼市上涨是何时开始,又因何而涨?

  细心的人会发现,本轮楼市量价齐升是从去年三季度开始的,四季度达到高点。但人们也会记得,去年全年的GDP增速仅为2.3%,是近四十年来罕见的。这样的经济环境下,人们也囊中羞涩,本不该有更多财力购置房产。而从三、四季度开始,无论是楼市还是股市,均迎来一波上涨行情。

  对于这个有点反常的现象,经济学家任泽平解释是“股市的晴雨表是货币”。他虽然没有单说楼市,但此番表态是在分析整个资产价格时说的,也包括房子、黄金等带有投资属性的商品。也就是说,都是钱的原因。

  的确,为了对冲疫情对经济的负面打击,多国政府祭出了货币刺激手段。货币放量,必然有相当一部分资金流入股市和楼市,带来交易量和价格的上涨。如果货币供应持续宽松,理论上楼市还会从暖春进入到酷夏。然而,货币供应恰恰在今年3月调整了。央行于4月中旬公布的一季度金融数据显示,3月末无论是M2余额还是M1余额,其环比增速均出现回调(增速分别下降0.7和0.3个百分点)。尽管货币供应仍保持相对高位,但收缩的信号已十分明显。

  导致监管层及时调整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速较好,18.3%的GDP增速在全球范围内都亮眼的数据(去年同期是-6.8%)。

  一季度的数据直接引发两个结果:一是监管层认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逐渐退出了;二是对通胀的担忧更多了。

 

  货币政策转向,对于之前高歌猛进的股市和楼市,无疑有釜底抽薪之效。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或许楼市这种既不暴涨又不骤跌的走势,才是监管层所期望的。而对于那些急于看涨或看跌楼市的人来说,或多或少都有点失望。房住不炒,已不仅是政府的态度,也逐渐变成了中国经济必须接受的一个现实。因为,未来一段时期,无论是货币供应还是经济基本面,都已不再支撑它的上蹿下跳。

  原标题:房企瞄准养老大市场 高端公寓起步价已过万

  作者: 郑娜

  房地产开发商仍在加速拓展养老业务版图的步伐。

  4月22日,在“2021中国养老与康养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越秀地产(00123.HK)旗下的越秀康养签约收购朗高集团,将布局范围开拓至长三角地区。

  2021年2月初,银城国际控股(01902.HK)亦收购了南京一家健康产业公司部分股权;2020年11月,旭辉也在苏州落地了其首个康养社区,成为养老领域的“新兵”。更早之前,万科A(27.700, -0.23, -0.82%)(000002.SZ)、保利(600048.SH)、远洋(03377.HK)、绿城(09979.HK)等企业则已在养老与康养领域探索多年。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养老健康产业的崛起,以及自身转型的需求,房地产开发企业成为养老产业的重要参与者。

  上述高峰论坛上发布的《2021中国养老与康养产业发展报告》(下称《报告》)显示,主板上市的公司中,目前涉及养老产业的有82家,其中主营业务为房地产的公司有32家,占比高达39%。

  尽管“蓝海”就在眼前,不少开发商也在积极探索,但目前来看,盈利难的现状短期内难以解决。《报告》披露,在其样本调查中,有61%的企业表示尚未形成有效盈利机制。

  涌入赛道

  2013年被认为是“养老元年”。这年9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提出,2020年要全面建成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此后的6年里,养老政策的发布迎来高峰期。有统计显示,这段时期仅中央级的养老文件就有130余个,包括产业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等八个方面,填补了过去的空白。

  社会办医、办养老相关政策频频发布的背后是老龄化带来的刚性需求。截至2017年底,中国80岁及以上人口达26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预计2050年,该比例将暴增至8%。同时,2020年独居和空巢老人约有1.18亿人。

  与此相对的市场规模也是同样庞大。越秀康养战略投资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据测算,“十四五”末中国康养市场容量将超10万亿,其中,养老公寓(含康养小镇及旅居)市场容量为4.4万亿、养老服务1.9万亿、养老机构5000亿。

  在这过程中,有不少房地产开发商瞄准养老领域进行布局,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

  万科是较早开启行动的企业之一。2009年万科便开始研究养老业务,2011年杭州万科的第一个养老社区随园嘉树落地余杭良渚。截至2020年3月,万科的养老业务布局包括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等在内的13个城市,共有各类养老及康复医院项目资源53个,总床位约7800个。

  2012年,保利发展在北京落地首个以“医养结合”为服务特色的养老机构“和熹会”,开启健康产业布局。此后,保利发展分别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地区先后运营多家高端养老机构,完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及川渝区等四大片区的布局。

  远洋集团旗下的远洋养老也于2012年成立,同年创立了“椿萱茂”养老服务品牌。公开信息显示,成立9年以来,椿萱茂已在全国10多个城市落地,拥有逾30个连锁机构、超15000张床位、8个长者社区、20多个老年公寓、2个护理院。

  越秀地产也从2012年起开展了对行业进行系统研究、进行全国实地调研;2017年,养老产业公司设立,并购了深圳银幸公司;2019年便开启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落地首张家庭养老床位,并加快了与阿里巴巴推动智慧养老服务的合作。

  行业“新生”旭辉于2020年11月在苏州落地了其首个康养社区。旭辉董事局主席林中在3月份的业绩会上透露,“旭辉去年就在布局养老产业,在苏州有一个项目,北京有两个,即将在上海还会有三个。”

  有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初,介入养老产业的上市公司仅8~9家;到现在,在主板上市的公司中,涉及养老产业有82家,其中主营业务为房地产的公司32家,占比高达39%。

  随着市场热情的升温,不少企业也踏上了并购重组的捷径。2017年,碧桂园收购了九华山庄100%股权;融创也在2017年将藏马山养老养生特色小镇项目收入囊中;2019年,保利、华润置地皆在养老业务上推进了收购动作。

  近期,越秀康养通过收购朗高养老,迅速打开了在长三角的布局,并由此形成“3省6市8000床”的规模格局,落子广州、佛山、无锡、镇江、湖州、台州等城市,共有20个项目近8000张床,可运营床位5000张。未来,“致力于在‘十四五’末成为‘大湾区第一、全国领先’的康养产业集团。”越秀地产在年报中披露。

  定位高端

  经过十余年的摸索,开发商介入养老产业的模式逐步明晰,通常会将养老机构、CCRC、社区嵌入机构、居家服务等综合养老服务构建为其主要模式。不过,开发商在布局养老产业时,其产品线多聚焦于高端。

  “通常普惠型的养老服务,其背后是政府补贴,每个月费用较少,这个是满足基础需求的。”有熟悉养老地产的行业分析师向记者表示,“真正有市场化的空间是高端市场,养老业务需要对应的服务、设施的投入,不做高端产品,意味着可能达不到对应的投资回报率,所以大部分开发商做的都是万元以上的高端产品线。”

  日前,第一财经记者实地探访了万科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养老项目。据滨江澜悦长者公寓的销售人员介绍,长者公寓项目包含两栋,共83套公寓,正式开放的仅其中一栋,共43套公寓,目前仍有4套公寓可供选择。房间的户型皆为一室一厅,公寓面积约60平方米,最多可由两位老人居住。

  “根据楼层、朝向等的不同,需要缴纳65万~205万元不等的押金,这是9号楼的价格。”上述销售人员介绍,“全线江景房的10号楼,押金将在250万元左右。”该部分押金需一次性缴纳,至少居住三年;此外,每月还需缴纳管理费、服务费,单人为每月8000元,双人为每月13000元,按年缴纳;餐费则根据每餐实际情况而定。以此粗略计算,不计餐费的情况下,单人入住价格最低的一套公寓房,需要一次性缴纳74.6万元。

  与滨江澜悦相距不远的滨江望年荟则为照护机构,主要面向半护理、全护理及轻中度失智长者。据工作人员介绍,该项目内共有79个床位,入住率在92%左右。该项目整体收费标准低于上述长者公寓,以朝南的双人间为例,包括床位费、护理费、餐费等在内的各项费用需每人每月8250元~13800元,套房的价格则在24000元~29100元;朝北的房间则价格稍低。

  远洋旗下的椿萱茂·虹湾长者社区与滨江澜悦长者公寓相似。客服人员表示,项目包括一居室、一室一厅两种公寓户型,其中一居室面积在28~42平方米,一室一厅的平均面积在60平方米。

  上述客服向记者介绍,“您需要买断房间的使用权,然后可以拥有永久使用权,可以继承,也可以转让。”以一居室为例,买断费用大约在108万元~178万元;此外,每人还需按月缴纳3200元的基础服务费、3000元的餐费。

  总体来看,开发商打造的养老机构价格普遍偏高,与当下的老年群体消费能力和消费观仍存在较大错位。因此,尽管定位高端、定价高昂,目前来看,真正通过养老业务实现高效盈利的企业并不多。

  《报告》披露,在其样本调查中,有61%的企业表示尚未形成有效盈利机制。值得一提的是,构成前述报告样本的企业中,有35%的房地产开发企业、34%的物业服务企业。

  对于存在盈利瓶颈的原因,《报告》指出,一是投入成本较高,如配套设施、维护费用与折旧摊销、人工费用、融资成本等方面的投入远高于普通住宅;二是养老地产主要通过租赁和提供服务等长期运营方式获得收益,资本回收期长。这导致盈利模式不清晰,尤其是与房地产高利润快周转有一定差距。

  人口学家、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乔晓春此前的一项调查研究也显示,在北京市460所养老机构中,实现盈余的养老机构只占4%,基本持平的占32.8%,稍有亏损的占32.6%,严重亏损的占30.7%。总体盈利情况并不乐观。

  万科集团董事长郁亮在2018年12月的一场媒体交流会上也曾坦言,万科的养老产业在摸索中,还未看到任何盈利模式。

 

  越秀地产养老业务相关负责人也在日前的论坛中透露,布局养老不看当下收益,可能需要再熬几年,但等到60后到80后这一批人步入老年之后,他们的观念和支付能力,将足以支撑养老市场的爆发。

  原标题:海南全域限购三周年:楼市悄然升温 三亚房价涨回限购前

  每经记者 黄婉银 每经编辑 魏文艺

  三年前的4月22日,海南宣布从即日起在已出台的限购政策的基础上实施全域限购。海南楼市一夜入冬,房地产从业者纷纷在朋友圈宣告“全剧终”。

  但从三年后的市场情况看,冬季比想象的短暂,升温开始隐现。易居研究院报告显示,海南今年一季度房价涨幅为11%,明显超过全国8%的水平;三亚在今年3月的新房价格为34022元/平方米,该价格也是2018年9月以来的最高值。

  多位海南房地产业内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也表示,2020年下半年以来,海南楼市确实在悄然升温。到今年初,升温势态尤为明显,特别是三亚市场。后续要稳房价,海南还需严格执行全域限购政策,不能低估各类炒房现象。

  一季度房价涨幅全国第四

  4月20日,海南举行的2021年一季度全省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披露,一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3%,比2019年一季度增长18.4%,两年平均增长8.8%。从投资类型看,非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4.7%。

  易居研究院近日发布的《海南全域限购三周年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也显示,今年3月,海南开发投资增速指标首次强于全国数据,其中海南为29.4%,而全国为25.6%。这说明开发投资有一定的升温苗头,需要警惕。

  可供对比的是海南全域限购时的情况。除全域限购落实首月,即2018年4月略强于全国市场外,在随后的31个月中,海南开发投资增速指标明显比全国数据弱。这项指标的负增长状态曾持续了26个月,充分说明调控政策积极有效。但到了2020年10月,该指标首次转正为0.9%。

  一家房企的中层董刚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2020年6月后,海南房地产市场就开始悄然升温,这是第一波节点,“来购房的热钱也多了起来”。

  去年6月《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布后,就有市场人士认为,一众利好令各方对海南的房地产市场再次看涨。

  董刚续称,第二波海南楼市升温的节点则是今年初。“为什么会涨?因为上海、深圳、广州这些城市都加码限购了,钱要去哪里?到海南来了。最近我很多朋友到海南来都在问怎么买房。”

  升温反映在房价上。易居研究院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计算发现,今年一季度海南新建商品房价格为18124元/平方米,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四,仅次于上海、北京和浙江。

  从涨幅看,海南今年一季度房价涨幅11%,明显超过全国8%的水平,甚至超过近期房地产市场较热的浙江省(10%)。

  三亚房价为近3年高点

  海口和三亚一直是房地产市场的重点城市,即便是在海南全域限购三年后。

  《报告》显示,从海口新建商品住宅成交数据看,今年一季度海口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111万平方米,而2018~2020年同期分别为126万、62万和74万平方米;三亚在全域限购后,2018年9~12月的单月成交数据仅为1万平方米,但2021年3月成交面积达到13万平方米。

  海南房地产市场资深研究员罗浩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在抑制房地产炒作上,海南其实可以重点发展商业地产。现在海南对商业地产的认可度还比较低,需要正确引导,商业地产不限购但价格适中,对房地产市场不会产生负面冲击。商业地产可以产生持续的税收,带动就业,促进商业繁荣,与自由贸易港的发展方向相适应。

  董刚则指出,看海南的房地产市场有没有升温就看旅居产品。“现在很多旅居产品不愁卖,每天售楼处都很多人。是谁在买?这些产品都是在万宁、文昌等地并且近海,本地人会买吗?来海南工作的人才会买吗?”

  在房价上,据克而瑞数据,海口的新建商品住宅价格在2020年3月降低到最低点16240元/平方米。随后房价缓慢上升,到了今年3月房价为18702元/平方米。若对比去年3月数据,涨幅甚至达到了15%。近一年走势已经说明海口房价本身处于升温状态。

  海南全域限购后,三亚开始遭受的冲击最大,新建商品住宅价格从2018年8月的34295元/平方米下跌到2019年1月的24962元/平方米,下跌了近1万元/平方米。今年3月,三亚房价为34022元/平方米,也是2018年9月以来的最高值。但这还不足以完全反映当下的海南楼市情况。2018年至今,为了稳定海口房地产市场,海口商品住宅备案价格一直控制在17300元/平方米。

  今年4月,海口“富通雅居”项目涉嫌违规销售行为经媒体曝光——“售楼部已经售罄的房子,却可以通过中介买到”“标价17300元/平方米的房子要加价到19000元/平方米”。记者也从多位海口本地人士处了解到,他们年初看房时,会被销售试探是否考虑一起买车位,“如果不考虑,买房比较困难”。

 

  海南在全域限购三年期间,确实有效地打击了房地产市场投资投机需求,较好地落实了中央“房住不炒”导向。但《报告》也指出,近期海南房价炒作、楼市升温的苗头开始出现,海南不能低估各类炒房现象,稳房价的任务也非常关键,后续调控需要常抓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