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国货之光”的百雀羚陷入巨大的舆论漩涡。

  本月20日上午,一张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的举报答复书图片在网上流传。其中内容称,百雀羚化妆品涉嫌添加禁用原料基本属实,药监局决定立案调查。网上一片哗然。百雀羚官方微博几小时后发布了针对该事件的情况说明,称主要涉及的“禁用原料”在政策调整后已经不再使用。

  正在迷雾重重之际,上海市药监局于当日晚间发布消息称,调查后认定百雀羚不存在违规行为。

  有业内人士称,此前就有多家媒体收到爆料并拿到了答复书图片。他们认为,百雀羚实际上是被“职业打假人”盯上了。

  

 

  (行业自媒体“化妆品观察”发布的截图)

  三年后的“背刺”?

  行业自媒体“化妆品观察”发布消息称,19日晚上就接到了爆料,爆料人网名为“有证的神经病”。该人爆料称,百雀羚生产的化妆品添加禁用原料,被上海药品监督管理局立案调查了,同时附上了一张举报答复书。几小时后,百雀羚事件登顶热搜,激起千层浪。

  “化妆品观察”表示,“百雀羚这一次实际上是被‘职业打假人’盯上了,该‘打假人’试图通过‘打假’获益,但没能成功,因此发动了这一次大规模媒体举报,有混淆视听泄愤的嫌疑。”

  根据药监局答复书和百雀羚回应的内容,可以发现一条值得注意的时间线。

  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答复书称,于2024年9月27日收到关于上海百雀羚日用化学有限公司生产的化妆品涉嫌添加禁用原料的举报,经核查,因举报内容基本属实。

  百雀羚官方微博发布的情况说明中称,主要涉及的“禁用原料”是百雀羚曾在2021年生产的“水嫩净透精华洁面乳”产品成分中添加“圆叶牵牛提取物”。说明表示,在2021年5月26日前,“圆叶牵牛提取物”属于已使用化妆品原料目录中可使用的原料。2021年4月25日,百雀羚已经对该产品配方进行了调整,2021年5月26日之后,百羚没有再生产过任何添加有该原料的产品,不存在违法添加禁用原料的行为。

  按照百雀羚的说法,可以理解为,2021年5月26日以前生产的“水嫩净透精华洁面乳”含有“圆叶牵牛提取物”,之后的产品没有该成分,但举报者是今年9月27日在上海举报的,中间有3年多的时间差,难道是购买了3年前的产品?这个时间差到底是怎么回事?

  业内人士美妆博主“FBeauty未来迹”透露,发布举报答复书的博主早在去年就开始向上海市药监局、北京市药监局频繁进行举报,2024年北京行政终审判决书最终认定百雀羚不存在该问题后,举报人近期又开始在上海对该问题重复举报。

  “FBeauty未来迹”认为,举报人的行为是“拿着新法规举报老产品”,百雀羚这次很可能碰上了“职业打假人”。

  

 

  (疑似举报人的微博)

  违禁成分是中药?

  这次风波的罪魁祸首“圆叶牵牛提取物”到底是什么?大消费行业分析师杨怀玉介绍,圆叶牵牛提取物通常被认为具有一定的护肤效果,比如抗氧化、抗炎、保湿等。

  杨怀玉表示,圆叶牵牛是一种常见的观赏植物,在我国有广泛的分布,但在2014年有关部门公布第三批外来入侵物种,将其列为入侵物种,原因是扩散广泛,对本土植物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他称,百雀羚使用圆叶牵牛提取物可能是基于早期的研究,认为它具有良好的护肤效果,且当时并未被禁止使用。

  知情人士表示,这个提取物并不是激素类的化学成分,是植物提取物,2021年前是不禁止的,后来禁止也不是因为它有害,因为是中药,被管制了,不允许放在化妆品里了。

  查询有关论文可知,中药牵牛子就是裂叶牵牛或圆叶牵牛的干燥成熟种子,古人常用于治疗水肿胀满、二便不通、痰饮积聚、气逆喘咳、虫积腹痛及蛔虫、绦虫病等。

  关于百雀羚被立案调查的逻辑,杨怀玉表示,一般确认事实既要通过过往历史的文件材料来追溯调查,也要采用化验检测的手段,同时还要走访相关的管理和技术人员,综合评估。“基本属实的话,应该是虽有部分环节的出入,但总体属实的逻辑是闭环的。”

  “百雀羚和良品铺子(12.270, -0.07, -0.57%)的事情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企业引用的标准和打假人引用的标准,不是一个标准。”杨怀玉强调。

  在此次事件之前,百雀羚还经历了一次相对小一些的舆论危机,其官方旗舰店因在宣传产品时打出“1小时即速淡纹37%”的广告语,被网友质疑是否夸大其词。

  业内人士表示,产品宣称1小时淡纹效果,需在备案时出具1小时产品功效测试报告,否则将视作违规宣传。而在国家药监局官网中,并未看到该款产品有1小时功效测试报告。后来,百雀羚删除了该款产品宣传中关于1小时淡纹的相关话术。

 

  上述人士认为,在化妆品产业内,监督和规范不可少,支持对业内企业的监督和打假,但恶意打假也是对行业、企业以及消费者的中伤。

  一线城市楼市数据在6月被刷新了!克而瑞数据显示,6月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新建商品住宅分别成交43万平方米、81万平方米、83万平方米和39万平方米,成交面积均创年内单月新高,环比分别增加21%、66%、48%和38%,其中广州和深圳成交量超去年同期。二手房方面,6月北上广深二手房网签量分别达到了14987套、26374套、10456套、5309套,分别创下15个月、36个月、14个月、40个月新高。克而瑞分析指出,核心一二线城市受短期新政影响,仍有一波购房需求有待释放,尤其是因二手房回暖之后,部分潜在置换需求被激发,有望带动新房成交回稳。楼市的“小阳春”来了吗?有专家表示,随着低价房源的逐步减少,市场能否持续存在不确定性。

  30城新房成交回暖 成交面积创年内单月新高

  今年以来,一线城市先后从住房限购、首套房认定、首付比例、房贷利率等方面进行了调整,促进了市场成交量的回升,特别是随着央行“5·17”新政的落地实施,叠加房企年中业绩冲刺,成交明显回暖。

  以广州为例,阳光家缘数据显示,上半年广州新房合计网签量为27928套,新房成交呈现逐月走高态势。尤其是5月28日,广州发文全面执行央行“5·17”新政并调整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等限购区域政策后,6月全市新建住宅网签7623套,创下年内单月新高,环比5月上涨47.8%,比去年同期上涨14.7%。

  这一情况同样发生在上海。在新政的推动下,上海第七批次8个新房项目平均认购率都高达约156%,“日光盘”再现。据开发商披露信息,6月15日,天安1号二期首批开盘,3小时劲销40.28亿元,基本售罄;6月26日,新杨思·上园二期116套房源开盘即售罄。6月28日,中海领邸玖序开盘,232套房源销售66亿元,首开售罄;均价29.8万元/平方米的中海顺昌玖里&恒昌玖里49套风貌别墅同样首开售罄。据安居客监测,6月上海新房累计网签14118套,环比上涨约16.71%,尤其是6月底,新房市场表现出色,连续两日成交量超过1000套。

  克而瑞数据显示,6月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商品住宅分别成交43万平方米、81万平方米、83万平方米和39万平方米,环比分别增加21%、66%、48%和38%。不只是一线城市,其他核心城市6月成交量也有大幅增长。据克而瑞监测,6月重点30城商品住宅整体成交1335万平方米,环比增长17%,同比下降19%,成交面积创年内单月新高。“下半年,一线城市在政策优化带动下,新房成交规模有望温和修复。”中指研究院分析师孟新增分析指出,短期来看,一线城市政策仍具备较大优化空间,随着下半年政策端持续发力,一线城市市场情绪有望继续好转,从而带动新房成交规模温和修复。

  二手房行情“速火” 上海交易纪录被刷新

  相比之下,一线城市二手房行情可谓“速火”,单月成交纪录均被刷新。具体来看,深房中协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深圳二手房市场在春节假期返工后呈现良好走势,3月和6月二手房交易量均突破5000套水平,其中6月二手房录得5309套,环比增长9.0%,同比增长66.3%,创下近40个月新高。

  北京住建委网签数据显示,6月北京二手房网签量为14987套,环比上涨11.99%,同比上涨29.12%,创下15个月新高。另据网上房地产数据,6月上海二手房共计网签26374套,环比增加41.1%。安居客上海监测显示,该网签数据不仅创下今年新高,更创下2021年6月以来最高单月成交纪录。

  广州市房地产中介协会数据也显示,6月广州二手住宅共网签10456套,环比增长超三成。而在此前数月,广州二手住宅月度成交量在4000套~8600套之间,6月一举重返万套大关,不仅刷新今年以来的纪录,也创下了近一年来的新高。

  克而瑞监测显示,二手房方面,6月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二手房分别成交136.5万平方米、197.4万平方米、105.9万平方米和41.4万平方米,环比分别增长12%、38%、45%和4%,同比分别增长25%、89%、27%和41%。1~6月,四城二手房成交分别为672.9万平方米、813.4万平方米、469.1万平方米和214.1万平方米,其中上海和深圳同比分别增长2%和27%,北京和广州同比均下降11%。

  随着低价房源减少 市场能否持续不好说

  易居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当前一线城市基本面总体不错,市场表现也颇受全国关注。在相关政策助推下,市场行情有进一步提振趋势,这对于全国房地产市场信心的提振和市场的全面复苏都有积极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二手房成交持续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以价换量”。“在当前市场,低价房源确实能迅速吸引购房者,推动市场交易量的回升。”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但随着低价房源的逐步减少,市场能否持续存在不确定性,后续可能主要还是取决刚需和改善的循环来维持市场活跃度。

  不仅是一线城市,今年以来,尽管楼市整体仍处于调整期,但重点城市二手房成交量依然好于新房市场。诸葛数据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6月监测重点14城二手住宅成交119470套,环比上升11.19%,同比上升27.89%,环同比双升,且同比结束“四连跌”转正,成交量创2023年5月以来新高,“5·17”新政效用显现。

 

  “下半年二手房市场将走出低迷阶段,环同比向好,全年成交有望突破去年成交水平,但升幅有限,价格上看,下半年同比跌幅有望收窄。”诸葛找房研究院分析指出。据每日经济新闻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各行各业都必须明确各自的减碳路径。

  在电力系统中,低碳发展的战略已然明确,电力系统脱碳不仅仅体现在发电环节的清洁化、绿色化,电力设备的低碳化也是重要方向之一。

  变压器提效添绿

  在位于山东济南的西门子能源变压器工厂内,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技术工人正在忙碌地组装变压器设备。由于变压器属于高度定制化的产品,因此每个半成品的尺寸与制造工艺都各不相同。原本宽敞的过道已有部分区域规划放置堆放半成品。

  工厂总经理张立利介绍,当前变压器的订单趋于饱和、利用率饱满、满产满销,未来工厂也有进一步扩产的计划。

  随着新能源的广泛发展,市场规模迅速扩张,变压器等电气设备需求旺盛。与此同时,电网的绿色化、低碳化的趋势正影响电力设备的发展方向。

  西门子能源有限公司电网科技集团总经理王肩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如果将现有在网运行的老旧变压器替换为一级能效变压器,节省的能源也相当于减少碳排放。因此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耗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另外,在济南工厂,现已经实现了绿色植物油变压器(酯类油变压器)的国产化,这一产品广泛应用于海上风电项目。

  据了解,绝缘油是电力变压器中的一种关键材料,其性能直接影响变压器的安全、环保和运行效率。传统油浸式变压器通常使用矿物油作为绝缘介质,存在易燃、难降解、易产生危险废物的缺点。

  而在油浸变压器的发展过程中,合成酯绝缘油因具有高安全性、低碳排放、可生物降解、高稳定性等优点,在未来将会有更广泛的应用。

  张立利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油浸变压器会存在绝缘油泄漏的风险,因此设备下方通常还需要安装油池,而这些泄漏的液体需要以危化品的方式进行专门处理。

  而合成酯绝缘油可降解的特性对环境友好型更高。同时,由于合成酯绝缘油的燃点高,具有防火的优势;其卓越的防火性能和热稳定性,还可延长变压器的使用寿命。

  高压开关去SF_6加速

  无独有偶,在日前召开的国际高压开关设备新型环保绝缘与灭弧技术论坛期间,四川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贾申利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谈到,全球电力系统实现环保的总目标中,电力装备中大量使用的六氟化硫(SF_6)气体是关注重点,逐步减少并最终替代六氟化硫开关设备至关重要。

  六氟化硫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温室效应气体。与二氧化碳相比,它的全球增温潜势(GWP)为25200。同时它的自然寿命很长,约为1000到3200年,因此对环境的影响很大。《京都议定书》明令要求逐步减少使用并最终禁用这种气体。

  六氟化硫在电力系统中大约有80%用于开关设备。欧盟和美国多个州已明确提出了有关淘汰六氟化硫用于开关设备的时间表。

  美国工业巨头3M公司也在2022年12月表示,其计划彻底退出被称为“永久化学品”的全氟及多氟烷基物质(PFAS)的生产,并努力在2025年底前在其产品组合中完全停止使用PFAS,其中也包括六氟化硫的生产。

  在国内,尽管尚未有明确的法规,但电网企业对六氟化硫气体的回收和排放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包括要求产品泄漏率更小,同时电网企业愿意采购无六氟化硫的产品。

  例如,2022年,国家电网发布了关于开展混合气体GIS设备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要求,从2023年起,110kV、220kV新建站GIS母线、隔离开关全面推广混合气体设备,并将年六氟化硫泄漏率标准提升至0.1%,而目前国家标准是0.5%。

  另外,国网方面未来将不再采购含有六氟化硫气体的中压开关,其有计划2028年GIS设备改造量达到1万间隔,并实现六氟化硫气体使用总量“零增长”。

  目前,全球范围内围绕开关设备减少六氟化硫气体使用的研究正在广泛进行。中压开关设备中的真空灭弧与干燥空气绝缘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而对于高压开关设备同时有多条技术路线齐头并进,其中就包括将真空灭弧方案向高压化延伸。

  西门子能源自2020年将无氟气体的Blue GIS设备引入中国市场,已总计获得200多个间隔的订单,目前超过100台已投入运行,并在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海上风电场等多个项目成功示范应用。

  王肩雷谈到,“市场需求毫无疑问正在增长。2021年以来,我们得到的试点项目逐渐增多。在新能源领域尤其是海上风电的迅猛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技术应用的需求。”

  不过,尽管海外对于六氟化硫的限制禁令的时间表不断逼近,企业已经做出了实践。但目前我国政府还没有正式出台涉及六氟化硫规约的问题法规,也没有相关法律条款涉及。

  贾申利强调,“企业很难单独转型,因为这需要大量的投入。如果市场情况不明朗,企业可能不愿过早去冒险。新型高压开关产品不像农作物,无法迅速种植。对于电网来说,推广新产品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能一蹴而就。”

  因此,贾申利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形成减少或甚至禁用某些物质的时间表。“立法方面的迫切性很明显,‘双碳’目标必须实现,目前应该在推进立法过程中加快脚步。通过立法,从整个行业,甚至投资者都将有更加明确的时间概念和自己的努力方向。”

  贾申利还建议,对电网及相关设备制造企业增加鼓励研发使用环保设备的激励措施,实施产品全寿命周期的碳足迹考核,企业将更有动力向绿色环保化转型。王肩雷也谈到,有了法律之后,行业标准也很重要。这意味着对市场、投资者、生产企业以及电网企业树立起标杆。

 

  (作者:费心懿 编辑:巫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