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磅!成都2022小一入学、小升初政策出炉

  今日,成都市教育局印发“双减”之后

  首个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文件

  《关于做好2022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

  今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政策有无变化?

  幼升小、小升初的具体日程怎样安排?

  成教君为您进行全面解读

  您关心的就是我们关注的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双减”工作的安排部署,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家门口的好学校”建设工程,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区(市)县教育部门通过名校集团发展、与高校共建附属学校、学校结对帮扶、委托管理、“新优质学校”培育、公办初中强校工程等系列举措,多样化培育优质教育资源。

  1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

  组建义务教育名校集团78个,发挥名校优势和品牌效应,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规模,覆盖学生近30万名。

  2

  学校结对发展

  促进区域教育融合发展,按照“2+2+1”的方式,共建6个区域教育联盟,432所义务教育段学校结对发展。

  3

  与驻蓉高校深度共建学校

  推动14个区(市)县与驻蓉高校深度共建26所高校附属学校,构建“环高校基础教育发展生态圈”。

  4

  培育“新优质学校”

  通过名校引领、开放办学、倾斜扶持,提升68所公办初中办学水平,培育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367所。

  5

  促进师资均衡

  推动教师跨校交流,促进师资均衡,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区域内交流达15%,其中骨干教师占46%。

  6

  推动落实“精准扶薄”

  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报到率和幼升小、小升初就读民办学校情况两个台账,推动落实“精准扶薄”。

  近年来,全市建设了一大批市民“家门口的好学校”,实现了优质资源供给方式“多起来”,老百姓的认同度“高起来”,家长和学生“舍近求远”的现象少了,家门口就近上好学的多了。目前,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已达612所,就近入学成为新常态。

  ★温馨提示:初中未按政策规定入学的,将不能享受省级示范高中指标到校生政策。

  1

  招生计划公开

  坚持公民同招,全市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及录取工作均纳入全省、全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平台统一管理。市教育局统一公布全市民办学校招生计划、录取人数和补录计划数。

  2

  招生过程公开

  招生报名人数超过核定招生计划数的民办学校,实行电脑随机录取;未超过核定招生计划数的,直接录取全部报名学生。市、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将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检监察、家长代表、媒体代表等参与电脑随机录取过程监督。

  3

  招生结果公开

  公布民办学校电脑随机录取结果以及补录计划,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展民办学校补录并公布补录结果。

  1

  坚持面向属地招生

  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在学校审批机关管辖区域内招生,优先满足学校所在区(市)县学生入学需求。经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市教育局同意后,民办学校可招收本市户籍、本市学籍、来蓉就业居住人员随迁子女及其他符合政策的适龄儿童。

  2

  不得跨市州招生

  坚持公民同权,明确民办学校招生范围,不得在成都市外招生。违规跨市州招生的将不予注册学籍,同时追究相关学校违规招生的责任。

  3

  常住人口全覆盖

  除依法保障成都市户籍适龄儿童少年、随迁子女入学外,本市集体户子女、持旅行证入境适龄少年儿童、在蓉港澳台、外籍及其他符合政策规定的少年儿童,均可按相关规定申请在蓉接受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政策实现本市常住人口全覆盖。

  1

  双胞胎(多胞胎)子女可“绑定”摇号

  双胞胎(多胞胎)子女参加电脑随机录取时,家长可通过“成都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服务平台”自愿提出申请“双胞胎(多胞胎)绑定”电脑随机录取。

  2

  弟弟妹妹与哥哥姐姐可同校就读

  是因电脑随机录取导致多子女不能同时就读同一学校(校区)的,家长可通过“成都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服务平台”申请其他子女与在读子女就读同一学校,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参照家长意愿统筹安排入学。★温馨提示:如果哥哥姐姐属于非政策录取学生,弟弟妹妹不能享受此优惠政策。

  3

  随迁子女就学可居家线上办理

  来蓉就业居住人员和本市跨行政区域就业人员申请随迁子女就学,通过登录“成都市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服务平台”后进入“成都市随迁子女就学服务管理平台”进行申请办理,足不出户,不用排队、不需预约,2022年4月20-5月20日期间,您均可提出申请。为了不影响您的子女就学,请您一定按时提交申请。★温馨提示:如果您不会操作线上办理的,也可到居住证(地)进行线下办理。

  1

  让“小考”等违规测评的组织者无处藏身

  结合寒假、招生季等时间节点,市“双减”办日前已印发通知,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市场监管、住建、文旅和街道等发出工作提示,辖区内酒店、农家乐和写字楼等经营场所不得向社会机构或个人租赁(借用)场地用于组织中小学生“小考”等测评活动。同时,学校要通过主题班会、家长会、寒假通知等渠道,加强对学生及家长的引导,自觉抵制“小考”,防止被不良社会组织或个人“忽悠”而上当受骗。

  2

  依法从严查处“小考”组织者

  市、区(市)县两级组织持续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将教育执法纳入区(市)县综合执法。对打着选择“名校”等幌子,通过广告宣传单或者以微信、QQ等在线方式建立各类考试群,传播不实信息、违规组织考试等行为的,相关部门将从重从快查处违规组织者,并按“双减”政策及疫情防控等工作要求追究场地出租(借)方的责任。★相关链接:2021年12月5日“成都教育发布”:擦亮眼睛!违规“小考”被抓现行!

  3

  加强计划管理

  在招生入学系统和学籍系统中设置各学校各学段招生计划数,落实招生计划刚性执行。严格学籍注册,逐校审核,确保学校招生计划、招生结果和学籍注册协同统一。

  4

  严格学籍管理

  学校不得接收未按规定办理转学手续的学生入学,不得以增班转学选拔学生,新建学校转学招生由审批地严格管理。小学高段无正当理由原则上不得转学。市、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学籍系统建立动态监测机制,重点监管小学高段的批量转学。

  ★严正提示:对违规招生或违规接收转学生的学校及相关负责人,将严肃追责问责,并缩减违规学校次年的招生计划,直至取消其招生资格。

  小学和初中入学的日程安排来啦

  宜收藏此文,宜转发给身边的家长

 

  不错过每一个重要的升学时点

  原标题:北京医保新增74种药品 补齐肿瘤、慢性病、抗感染、罕见病等用药需求

  中国网财经12月28日讯 近日,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市人力社保局联合印发《关于调整本市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报销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京医保发〔2021〕34号)。

  根据国家2021版药品目录调整情况,对北京市医保药品目录进行了有进有出的调整,对部分药品报销范围、报销类别进行了调整,对北京市门诊特殊疾病等用药报销政策进行了完善。

  调整后的医保目录2022年1月1日实施,适用人群包括北京市城镇职工、城乡居民等参保人员。

  今日,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官方微信公众号“医保北京”发布的信息显示,今年国家通过谈判将包括诺西那生钠注射液等74种创新药在内的药品纳入全国医保报销范围,精准补齐肿瘤、慢性病、抗感染、罕见病、妇女儿童等用药需求,大幅降低了药品价格,平均降幅为61.71%。

  例如治疗脊髓型肌萎缩症的诺西那生钠注射液在谈判前儿童年均费用约200万元,谈判后儿童患者年均药费约为10万元,医保报销后个人负担降低到约3.4万元。

  而北京市此次调整则正是落实国家2021版医保药品目录,将国家增加的74种药品全部纳入北京市医保药品目录。

  并且此次出台文件同步将11种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删除的药品从北京市医保药品目录内删除,删除的药品主要是近几年使用量少、可替代性强的药品。

  此外,在67种谈判药品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同时,结合北京市情况,部分年度费用较高的药品报销政策也进行了调整完善。

  如将新增药品“氨吡啶缓释片”纳入“多发性硬化”门诊特殊疾病药品报销范围;“帕米帕利胶囊”等21种其他新增药品纳入了本市恶性肿瘤、重性精神病等门诊特殊疾病药品报销范围。

  相关药品纳入门诊特殊疾病报销后,门诊发生的药费可按住院报销政策标准执行,例如治疗卵巢癌、输卵管癌等恶性肿瘤的“帕米帕利胶囊”在谈判前患者年桔药费约25万元,谈判后患者年均药费约为12万元,门诊特殊疾病政策报销后退休职工该药年均个人负担降低到约1.8万元。

  并且自2001年起,北京市针对需要长期门诊治疗、费用较高的大病患者,建立了“门诊特殊疾病”制度,其门诊治疗发生的相关医药费用,按照住院报销比例和报销标准报销,360天内只收取一个起付线。目前,北京市门诊特殊疾病已达到17种。

  针对国家谈判成功药品,对长期门诊治疗、费用较高、适用于多种疾病治疗的药品,北京市参照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特殊疾病药品报销水平,对“阿加糖酶α注射用浓溶液”等14种药品继续试行门诊按固定比例负担,实行单行支付,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80%支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70%支付。

 

  此外美托洛尔口服常释剂型等5种药品名称,奥美拉唑注射剂等513种药品的报销范围,克霉唑口服常释剂型等1263种药品报销类别也按国家要求统一进行调整规范。

  用暖瓶装冷饮料或热饮料都不好。暖水瓶使用时间长了,底部和内腔会结上一层黄白色的沉淀物。这种沉淀物被称为水垢,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镉砷、汞等重金属元素。

 

  此外,还有些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当热水瓶装满饮料和牛奶时,酸、碱、醇等物质可以溶解重金属元素和有害成分。这些毒性物质进入人体,对身体显然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