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菜不仅可作观赏花卉,而且自古就是我国的一道佳肴。金针菜肴肥厚,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吃起来香醇爽口,嫩糯甜美,常与木耳一起被称为"席上珍品”。

  金针菜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14.1克,脂肪1.1克,碳水化合物62.6克,钙463毫克,磷173毫克,以及多种维生素。特别是胡萝卜素(维生素A原)的含量很多,每100克干物质的含量高达3.44毫克,在蔬菜中是最高的,与胡萝卜相差无几。对于人类健康,特别是对胎儿发育甚为有利,所以有些地方将其作为孕妇、产妇的必备食品。

  由于其含有冬碱素等成分,金针菜具有止血,消炎,利尿,健胃,安神等作用。其花、茎、叶、根,都是很好的药材。它的花民间常用来治疗大便带血、小便不通、便秘和产后无乳等;用它的根端膨大体炖肉或炖鸡,治疗贫血、月经量少、老年性头晕效果都很好。

 

  一般蔬菜都是吃新鲜的,越新鲜营养越丰富,风味也越好,惟独黄花菜则不然,这是因为鲜黄花菜中含有可在体内吸收后氧化剧毒的物质秋水仙碱。所以不能生吃,必须经蒸煮晒干后才能食用。

  因幽门螺旋杆菌和胃癌挂钩,相关话题频登微博热搜。2月16日,“你被幽门螺旋杆菌概念收割了吗”再登热搜,引发网友热议。与此同时,一些幽门螺旋杆菌概念性产品也在频繁营销销售。目前电商平台存在大量高价抗幽牙膏销售的情况,即使在国家药监局三申五令下,抗幽牙膏依旧顶着这一噱头“疯狂”吸金。但当这些自称械字号更为安全有保障的抗幽牙膏连基本的备案信息都模糊不清,部分产品查无此物、甚至添加违规成分时,抗幽牙膏的智商税你还要交吗?

  查无此物的抗幽牙膏

  抗幽牙膏因被宣称可防治幽门螺旋杆菌一度成为关注焦点。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在电商平台有大量抗幽牙膏在售且价格不菲。一家名为“创美健康生活馆”的店铺店内销售多款抗幽牙膏,其中一款“幽门螺旋杆菌口臭型冷敷凝胶”抗幽牙膏,价格为48元。该店客服人员表示,该款产品可以去除口腔内的幽门螺旋杆菌,预防二次感染和传播。同时,该产品宣传界面显示,“对幽门螺旋杆菌抑菌率高达99.87%”。同样,“宏仁堂大药房旗舰店”在售的一款“国药集团抗幽门螺旋杆菌牙膏”,售价45元,也宣称可防治幽门螺旋杆菌。这些抗幽牙膏基本都宣称产品为械字号,并在国家药监局进行了备案,可放心使用。

  独立经济学家王赤坤表示,牙膏行业属于无门槛供给,在各方资本持续投入和加持下,行业供给过剩,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一些更为细分功能的牙膏出现,此外加上抗幽概念的被关注及火爆,一些概念性产品也就应运而生。

  但电商平台在售的多款抗幽牙膏却存在备案不明甚至查无此物的状况。例如“宏仁堂大药房旗舰店”内销售的“国药集团抗幽门螺旋杆菌牙膏”,根据该产品备案号“鄂汉械备20190513号”,北京商报记者在国家药监局没有查询到该产品的备案信息。但在湖北药监局,该产品备案信息显示,产品备案名称为冷敷凝胶,预期用途为用于人体物理退热、体表面特定部位的降温,仅用于闭合性软组织。

  对此,北京商报记者对该产品生产公司湖北博伦科大药业有限公司进行电话采访,但截至发稿电话未被接通。不过该产品总经销商国药集团天目湖(19.930, -0.63, -3.06%)药业有限公司相关人员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产品不是我们生产的,所以对于产品宣传是否存在问题或者备案信息是否有误并不了解,也不归我们管。”

  只是冷敷凝胶

  同样,在名为“创美健康生活馆”店铺内销售的一款名为“幽门螺旋杆菌口臭型冷敷凝胶”抗幽牙膏,北京商报记者根据该产品备案凭证编号“粤禅械备20180158号”未查询到相关产品备案信息。不过,该产品生产公司佛山市健植舒医药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健植舒”)相关人员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该款产品在2021年3月份已经停产,相关备案号也已经在2021年5月份进行了注销。且当时生产的产品也并非抗幽牙膏,只是冷敷凝胶。对于目前市面上产品仍然销售的情况,并不知情。

  同时,该产品包装上标注“修正感喻”,健植舒相关人员也表示是为修正感喻代工生产。据了解,修正感喻为修正药业旗下品牌,主营产品包括腱鞘贴、冷敷贴、液体创可贴等。针对上述情况,修正药业相关负责人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幽门螺旋杆菌口臭型冷敷凝胶”是由佛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并由健值舒生产,是由国家相关部门审批过的(粤禅械备20180158号)规格型号中有幽门螺杆菌口臭型。该产品备案号于2021年5月份整改并被注销备案号,之后再未进过该产品,市面流通的是产品备案号注销之前生产的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修正药业相关负责人提供的备案信息中,“幽门螺旋杆菌口臭型冷敷凝胶”产品备案名称为冷敷凝胶,预期用途为用于人体物理退热、体表面特定部位的降温,仅用于闭合性软组织。

  缺乏科学依据

  事实上,针对牙膏能够防治幽门螺旋杆菌的情况,国家药监局曾发文明确表示,牙膏宣称“抗幽门螺旋杆菌”缺乏科学依据。幽门螺旋杆菌主要存在于人体胃部,没有证据证明通过使用牙膏刷牙能够对存在于胃部的幽门螺旋杆菌产生影响。同时,《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规定,牙膏不能明示或者暗示具有医疗作用,不能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功效宣称。

  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表示,抗幽牙膏产品会受到欢迎,一方面是信息不对称,消费者被教育和营销下,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另一方面,肠胃问题也会引发消费者容易发现的口气问题,所以不排除一些商家通过解决口腔的口气问题,从而令消费者心理上产生预防这种疾病的心理安慰。

  “监管部门三申五令下,违规产品仍然在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电商平台监管力度不足,及对相关法律法规不够了解,容易对这些不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放宽要求,从而使得这些产品得以生存发展。这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加强对这些互联网平台的要求,更多地普及产品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并加强对平台的监管,落实责任到平台和商家。”伍岱麒称。

  针对牙膏行业的管理,国家药监局也在通告中表示,正在抓紧制定专门针对牙膏管理的部门规章《牙膏监督管理办法》,并将推动该规章尽快出台。

 

  北京商报记者 张君花

  1月20日,国家卫健委举行2022年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聚焦我国人口形势,关注我国生育政策。

  去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至今已有半年时间。近年来我国出生人口持续下降原因是什么?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出生人口还会持续走低吗?如何看待三孩政策效果?延长产假与女性就业如何平衡?我国人口红利消失了吗?我国生育政策还会继续调整吗?这六个问题在今天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上都有答案。

  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长杨金瑞:

  出生人口下降是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一是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规模下降。“十三五”时期20-34岁生育旺盛期妇女年均减少340万,2021年相比2020年减少了473万。这是带动出生人口数量下降的重要因素。

  二是年轻人婚育观念显著变化。当前,90后、00后作为新的婚育主体,绝大部分成长和工作在城镇,受教育年限更长,面临的就业竞争压力更大,婚育推迟现象十分突出。婚姻推迟增加了女性终身不婚的可能性,进一步抑制了生育水平。同时,生育意愿持续走低,育龄妇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2017年调查为1.76个,2019年调查为1.73个,2021年调查降到1.64个。

  三是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偏高加重了生育顾虑。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住房、教育、就业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居高不下,加大了年轻人生育顾虑。相关配套支持政策不太衔接,托育等公共服务不太健全,让许多年轻人在生育问题上犹豫不决、望而却步。

  此外,新冠肺炎疫情也对部分群众婚育安排产生一定影响。

  问题二: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出生人口还会持续走低吗?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健:

  的确,近几年中国的出生人口数持续下降,这主要是受到育龄妇女总数、育龄妇女内部年龄结构以及生育率多重因素的影响。判断未来的走势是需要综合上述因素来看的。

  育龄妇女数量取决于以往的出生队列规模,1962-1975年以及1981-1997年我国出生人口规模均超过2000万人,在死亡水平缓慢变化的条件下,不同规模出生队列人口进入育龄期将影响育龄妇女总数。未来一段时期,1981-1997年间高出生队列仍是我国育龄妇女的主体,但后续进入育龄期的妇女数量在缩减,由此导致育龄妇女总数持续下降,内部年龄结构趋于老化,尤其是20-34岁生育旺盛期育龄女性规模在2030年前下降明显,这将给出生人口带来较大下行压力。

  近年来,我国的生育率下降也比较迅速,特别是一孩总和生育率下降抵消了二孩总和生育率上升的效果,这是群众生育意愿走低、婚育年龄推迟、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未来能否平缓出生人口下降趋势,关键在于生育率能否有所提升。这就需加快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设,缓解群众面临的压力,推动适龄婚育,提振生育水平。

  问题三:2021年的生育率下降,有声音质疑生育配套支持政策没有奏效,如何看这个问题?

  杨金瑞:

  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就是希望防止出生人口进一步下滑,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是不一样的,人口再生产的周期长,影响因素多,生育决策的因素很复杂,而且涉及方方面面。目前,三孩生育政策实施时间还不长,配套的积极生育支持措施也在陆续出台中,短期内很难显现出明显效果。

  下一步,各地各部门将着眼于群众最期盼的生育养育教育等工作,推出一系列配套支持措施,出实招、出硬招,进一步推动中央《决定》和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问题四:很多省份延长了产假,怎样平衡生育支持政策和女性就业之间的关系?

  宋健:

  各省现在新修订的条例大多数都把产假延长作为一个重要的措施,一般来讲,产假会延长30-60天。我们国家原来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也有产假,但是从全面两孩政策以来,不断延长产假,成为一个重要的希望能够提升人们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的措施。带薪产假作为一种重要的生育时间支持的措施,在家庭的内部是有助于夫妻之间时间的安排,对于母亲产后的健康恢复以及新生婴儿得到妥善照顾方面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为什么人们还是有这个顾虑,觉得产假延长了,反倒是心事重重,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够带薪产假真正落地,特别是要明确假期的成本分担机制。因为假期不是事,带薪产假可能才是事,能不能在假期期间保障女性的收入,能不能女性在休完产假之后顺利返回到原岗位,她的职位和她原来的收入不受到影响。所以我们认为育儿分担机制是必须要明确的,否则可能就会影响女性的收入保障,甚至是加重女性的就业歧视。各地目前进一步明确生育相关假期成本分担机制,生育成本要由国家、企业和家庭共同分担,要利用多种措施,比如政府的补贴,税收减免手段,也要适当分担一下用人单位的成本,这样就能减轻家庭,特别是育龄女性的后顾之忧。

  问题五:出生人口走低是否说明我国人口红利正在缩小或者消失?

  宋健:

  人口红利的确是这些年特别热的一个概念,本身是一个人口经济学的概念。其实从人口学的角度,我们认为人口红利是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所以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把人口红利叫做“结构红利”。人口的年龄结构可以分为三块,中间的一块是劳动年龄人口,另外是少儿人口,还有老年人口。所以,在人口转变过程中,一方面生育率下降使得少儿人口的比例大幅度下降,同时老年人口比例原来还没有那么高,就造成了中间劳动年龄人口的占比特别高的局面。这个局面我们把它叫做人口红利机会窗口期,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机会窗口,不一定真正能够成为红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充分抓住了人口红利机会窗口期,收获了人口红利,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如何来判断未来的走势?我们现在的出生人口下降,实际上在0-14岁少儿人口这块比例还会继续下降,同时我们的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迅速。中国目前仍然处在人口红利的机会窗口期,但是这个窗口期即将关闭。

  未来我们要把结构红利转为更长久的质量红利,我们要充分挖掘人口中的老年人口、女性人口,要把人口红利中的老年红利和性别红利充分实现出来。

  问题六:我国生育政策还会继续调整吗?

  杨金瑞:

  人口问题是国之大者,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我国始终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立足人口基本国情,不断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们的主要任务还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实施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减轻群众生育养育教育方面的负担,更好地满足群众生育意愿,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