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家居
- 发布于 2021年2月03日
原标题:国家医保局: 27省份开展门诊费跨省直接结算试运行 来源:经济参考报
国家医疗保障局1日发布消息称,新增山西、内蒙古等15个省区作为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7个省(区、市)开展普通门诊费用(不含门诊慢特病)跨省直接结算试运行。
新增试点包括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福建、江西、山东、湖北、广西、海南、陕西、宁夏、青海、新疆共计15个省区,首批开通统筹地区89个、定点医药机构663家。
2018年以来,长三角、京津冀、西南五省相继开展区域内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截至2020年底,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重庆、云南的所有统筹地区,以及四川、贵州、西藏的部分统筹地区,开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双双突破1万家,累计直接结算人次突破300万。
据了解,已办理基本医疗保险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的备案人员,同步开通普通门诊费用直接结算服务,无须另外备案。其他有异地普通门诊就医需求的人员,按照参保地异地就医管理要求办理异地就医备案,在上述试点地区的试点定点医药机构就医时,可以按照规定直接结算。
此外,跨省异地就医人员直接结算的门诊费用,原则上执行就医地规定的支付范围及有关规定(基本医疗保险药品、医疗服务项目和医用耗材等的支付范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起付标准、支付比例、最高支付限额等报销政策执行参保地规定。
据介绍,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提供异地就医备案功能,22个省份的170个统筹地区参保人可以依托国家统一的线上备案渠道办理备案,同时,可以在线查询开通普通门诊试点的统筹地区和定点医药机构。
为保障参保人员权益,试运行期间直接结算未成功的费用,仍保留原有报销渠道。
- 详细资料
- 分类:家居
- 发布于 2021年1月21日
作者: 邱智丽
疫情让线上健身成为热门投资赛道,但能否酝酿出新型健身模式并保持可持续发展仍是个问号。
近日,第一财经记者发现线上健身平台“TT直播健身”已经无法正常登录,在APP Store评论区内多位用户反馈软件无法使用,寻找不到客服。
线上健身难逃流量焦虑
根据天眼查信息,TT直播健身于2019年成立,模式是付费的会员制,会员享受全部的线上免费课程,以及折扣的合作内容。2020年2月份,TT直播健身宣布完成千万级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熊猫资本、复朴资本和老股东梅花创投。TT直播健身所属公司为北京无边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旗下还有一款APP为VIPFIT教练,目前该APP同样处于无法登录状态。
TT直播健身究竟因何原因陷入停摆状态未可知,但“云健身”模式在业内一直饱受争议,无论是在获客还是留存客户方面,互联网健身模式都面临不小的挑战。
首先线上健身用户的培养仍然基于线下。根据GYMSQUARE精练《2020中国健身行业报告》数据,中国线上健身用户中,87%都是在近一年内为线下健身服务付费的健身人群,仅有13%与线下健身呈弱联系。
包括美国现象级家庭健身公司Peloton的早期用户,同样源于精品单车工作室SoulCycle等成熟骑行用户。GYMSQUARE精练创始人唐欢认为,国内的直播单车、健身镜等多样化家庭健身产品,仍需伴随线下健身用户需求的增长而增长。
如何留存用户,保持用户的长期使用习惯是互联网健身更大的难题。以线下健身业务为主的超级猩猩,在疫情之后也推出了线上课程。超级猩猩联合创始人跳跳认为,线上课程本质考验的是产品设计,包括用户交互、产品体验设计、激励机制等,人是其中很有温度的环节,也是提供溢价的部分。
和硬件结合是最优解吗
在线健身如何盈利?以Keep为代表的头部平台也处于摸索状态。在业内看来,在线健身主要有两种盈利模式,一种是依托线上商城、广告植入和内容付费进行变现;另一种是拓展线下渠道,覆盖更多场景,构建线上和线下流量闭环。
此前Keep曾推出线下健身房Keepland,从工具类应用向平台类应用转变,但线下健身房重运营、重资产、重投入,在线上流量缺乏黏性和品牌认知度较低的情况下,Keepland运营并不顺利。
为了稳定用户使用习惯,丰富营收途径,“硬件+在线内容”模式成为行业新的趋势,除此之外结合健身热点搭建线上商城,推出弹力带、筋膜枪、瑜伽垫、减脂代餐等产品,成为头部玩家的业务重点。
这一模式并非没有先行者,Peloton被称为健身界的“苹果+奈飞”,通过所提供的健身单车、跑步机等,为用户推荐合适的线上课程,通过订阅模式,实现了硬件和软件双重营收。中信资本私募基金运营合伙人杨东为认为,中国和美国在健身普及率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用户的付费意愿和订阅习惯也有待教育。
除此之外硬件和在线课程如何定价同样是门学问,Keep曾推出智能动感单车,定价为2000元左右,而主打家庭健身的FITURE则推出了智能健身魔镜,定价高达8000多元,这一定价无疑限制了用户开拓范围。同时平台对于供应链的把控能力、库存管理能力和售后服务能力也是该模式跑通的关键。
在多位投资人看来,在线健身更多是线下健身的补充,长远而言是一种有效的获客手段。疫情增加线上健身产品渗透率,同时也促进供给端包括健身房、健身教练、健身内容提供商更多地参与到线上模式中。
- 详细资料
- 分类:家居
- 发布于 2021年1月06日
大学生简历被公开出售:2元一条,还能订制
2021届毕业生求职工作陆续展开。据新华社“全民拍”线索,不少毕业生在招聘网站上投递求职简历后个人信息遭泄露,频频接到骚扰电话。
记者调查发现,简历贩卖已形成产业链,不法中介通过招聘网站的管理漏洞获取求职者信息,并以每条2元至8元的价格出售。主要的简历买家是刷单、微商、博彩、无证网贷等灰色和黑色行业。
2元一条 大学生简历遭贩卖
复旦大学大四学生小罗日前在招聘网站上投递简历时选择“不公开”自己的简历,根据网站规定,“不公开”的情况下信息只能被投递对象企业看到。但自从投递后,她收到陌生来电,称让她做“兼职”。
“对方一开口就叫我真名,对我的信息一清二楚,甚至还知道我曾经实习的单位,肯定是简历泄露了。”小罗说。
不少毕业生都有类似遭遇。在一些QQ群里,这些泄露的简历被公开出售,并分为“一手”和“二手”,意为首次出售和再次出售的简历。“一手”简历每条2元,100条起售,其中包含了姓名、地域、电话、学历等信息。
信息名单上一位李姓求职者表示,在2020年6月通过几大招聘网站投递简历,随后一周内就密集接到陌生来电,对方邀请自己加入微商、刷单等行业,并称可以兼职,收入丰厚。事实上,这些团体大多无工商主体资质。
“刚接到电话时是惊喜,但瞬间就感到愤怒。”这位求职者说。
不少大学毕业生对招聘网站产生怀疑。小罗说:“即便是我在平台上投递简历选择‘公开简历’,也应该只能被站内的用人单位看到,而非流向站外被所有人知道,更何况我选择的是‘不公开’简历。”
“批量化”到“订制化” 窃取信息手段多
记者以买家的名义联系了几位简历贩卖中介。经了解,他们至少通过三种非法方式收集简历。
首先,通过企业账号在招聘平台收集。上述2元一条的简历正是中介在各大招聘网站上发招聘信息所获取。他们利用公开的企业注册登记信息,伪造营业执照,在招聘网站上注册账号,发布虚假的招聘信息,引诱求职者投简历。
“手头有多个企业账号,可发布各类招聘信息,获取各类简历。”一位中介称。
中介冒充用人单位,将在招聘网站上收集到的简历转到个人邮箱中,用提取软件大批量提取姓名、所在城市、学历等关键信息,形成文本文档后出售。但由于提取软件功能有限,这类方式所获取的信息量不大,往往只有简单的个人信息。
“邮件数量太大,邮箱都爆了。”有中介还“抱怨”道。
其次,借助招聘平台内部人脉收集。一个“某某招聘平台简历下载”群的群主称,自己以前在某招聘平台工作过,虽然现在平台查得比较严格,但也可以通过平台内部工作人员的关系拿到简历。该群主可以利用网站内部的猎头账号,按8元一份的价格出售简历全部内容。
记者发现,这些简历将求职者的个人信息和盘托出,包括照片、详细履历等,甚至还包括了求职者在某网站上的“简历ID”“最近活跃时间”等信息,如同将招聘网站上的简历照搬下来。记者致电了几名求职者后发现,信息基本无误。
最后,通过帮助买家“一条龙”注册企业账号牟利。有的中介还“授人以渔”,出售各大招聘网站的公司账号,售价在200元至400元不等。先是制作假的工商执照,再在招聘网站上注册、认证“一条龙”服务。一旦买家拿到账号,就能自己发布招聘信息,收集简历。
人社部出手 新规定出台
针对网络求职被骗、简历被卖等问题,2020年12月,人社部公布了《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明确要求从事网络招聘服务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对用人单位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查,不得泄露、非法出售、非法向他人提供其收集的个人信息,违者将被处罚。管理规定还明确了网络招聘求职信息规范、信息审查规范、网络安全与信息保护规范以及收费规范等。
某招聘网站公关部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公司对内部员工泄露信息有着严格的规定,“发现就开除,还会移交司法”,但对公司外的不法分子窃取信息“查起来很困难,因为链条比较长”。
人社部流动管理司负责人日前就管理规定答记者问时表示,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措施,提升网络招聘服务效能,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BOSS直聘招聘平台梳理了已经采取的人防、技防手段,其中包括:企业认证须提交企业营业执照、在职证明等相关资料,进行对公打款验证、企业邮箱验证、办公环境视频认证等,专门的团队会对部分企业进行上门实地认证。此外,招聘者发布招聘信息前须动态人脸认证,获取简历前必须在线征得求职者同意。
有网民呼吁,网络招聘行业应联合制定统一规范,完善内部管理流程,保障毕业生安全、高效地进行网络求职。
多位专家表示,我国的刑法、网络安全法等都有保护隐私的条款,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正在研究制定中,人社部的管理规定也已出台并将于3月起施行,如今对于这类事件可以说是有规可循、有法可依,具体落实时也必须做到违法必究。
本报记者潘旭、吴振东
请 扫 描 这 个 二 维 码
看顶级财经网的精选内容!